•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知识库 >>

        乱花渐欲迷人眼:书画收藏当心“多胞胎”

        分享到:
        作者:李自涌来源:收藏快报2020-04-14 06:52:29

          笔者日前在一家书画艺术会馆里看到,在馆里的显要位置,悬挂着一幅国内某知名画家的《后赤壁图》。据介绍,此画乃作者亲笔所绘,赠送给该艺术会馆的。可让笔者颇为疑惑的是,该幅作品在近年的某场拍卖会上出现过,而且还拍出了不菲的价格,网上也有流传相关的图片和报道,根据报道,仅此一件。但按照艺术会馆负责人的说法,此画从一诞生就直接到他手上了,来源可靠,中间并无其他流传过程。究竟是“李逵”还是“李鬼”,在笔者的再三求证下,会馆负责人终于吐露实情,这幅画乃是那幅上拍作品的“双胞胎”,当时无缘拍得,便找到了原作者,做了很多工作。画家依样画葫芦又重新画了一幅给他。谜底揭开,个中实情却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所谓书画“多胞胎”,是艺术市场和鉴定界约定俗成的一个俗语,具体指几幅基本上一模一样的书画作品。查阅近年来见诸公开的报道,书画市场出现“多胞胎”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在西泠印社2011年秋拍中,知名画家于非闇的《耄耋图》镜片,估价5万至7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40.32万元;而就在2010年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也有一幅于非闇的《耄耋图》,估价3.6万至4.6万元,成交价为12.32万元。

          实际上,对于书画作品“多胞胎”,我们应该正视,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据业内人士介绍,书画“多胞胎”现象要警惕,但其并非都是赝品,要细心加以甄别。因为,书画创作的实际情况,并不排除“双胞胎”“多胞胎”两张俱真、多张俱真的可能。

          在当前的书画界,出现“多胞胎”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代的宗教绘画,它的创作实质上是根据“造像量度标准”所规定的图样进行复制,这种图样又称作“小样”“副本”。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作品就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如敦煌壁画中,不同年代、不同洞窟的《西方净土变》等,几乎都是大同小异。

          2.当某一大师级的画家,创作了一幅经典的作品,成为绘画史上的典范,同代人、后世人便来模仿它,也会出现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作品雷同的现象。

          3.把夹宣所写的画揭成两张,底下一层的墨色较淡,但经过重新描写后就与上面一层成为“双胞胎”了。

          4.根据真品或图录临摹或印刷。

          5.画家根据买家的需求,或者友人之间的互相应酬之作,通常用特定的画法画特定的题材,一旦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就会出现重复的现象。

          对于书画作品“多胞胎”问题,我们应该辨证地去看待,立足点仍然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再结合作品产生的背景综合考量其艺术价值。如果都是真的,则应该从尺寸、款识、题跋等书画元素上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判断书画的市场价。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