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新闻 >>

        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展出:一生都在避免成为“小赵无极”

        分享到:
        作者:周佩文 实习生 赵婉彤 通讯员 李偲毓来源:南方都市报2022-05-11 07:50:56

          她是赵无极的学生。如果说赵无极的创作是对西方抽象绘画语言本体的拓展,即将东方的美学思想通过油画表达出来,是对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丰富,那么她对“意象”的追求便是个人油画语言的一次解放,对再现性绘画的挣脱使她得以进入自由创作的新境界。她,就是鸥洋。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意——鸥洋捐赠油画展》于2022年5月10日至7月10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鸥洋作品捐赠收藏项目”被列为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鸥洋,1937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江西省龙南县。1956年进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就读油画系,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鸥洋从20世纪60年代起活跃于画坛,早期作品倾向写实。60年代初开始了水粉画人物写生技法探索,70年代开始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尝试在水墨画中表现阳光感,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1985年,鸥洋参加法籍著名画家赵无极举办的油画讲习班,接受赵无极的指导后开始探索“东方意象”油画语言。她在90年代提出了“意象油画”概念,在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中,寻找油画语言的东方性,将中国文人画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现代形式感结合起来,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出发,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重视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受赵无极启发,她提出了“意象油画”

          鸥洋的艺术创作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画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绘画以具象为主,从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能看到鸥洋在绘画媒材上的探索,像砂、胶粉之类的综合材料被实验性地运用在创作中以表达画家的情感与思想。鸥洋在《鸥洋话画》中谈到她曾尝试在具有特殊木纹的木板上作画,用到油、粉和沙来表达(土地)肌理,甚至将上色的黄豆贴在画上,这幅作品就是《希望的田野》。另外鸥洋的作品始终包含她细腻的情感关怀,例如在作品《初升的太阳》中就传达出强烈浓厚的母子亲情,感染每一位观者。鸥洋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已展现出锐意创新的精神和细腻的情感,而这些特质也在其接下来的绘画语言转向中发展到新阶段。

          鸥洋油画风格的重要转向发生在1985年,她参加了当时赵无极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绘画班,得以学习借鉴赵无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这一时期鸥洋的绘画中能我们能看出一些赵无极的影子,但她并没有想要亦步亦趋追随老师成为“小赵无极”,而是寻找新的道路另行探索,这就是她随后提出的“意象油画”。鸥洋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和西方现代油画的色彩、形式相结合,超越具象事物的单纯再现进而表达画家更深层的情感和精神。


          运用“油撞色”技法表现“东方意象”

          作为意象油画的提出者,鸥洋一直通过其创作不断阐释这一艺术概念。她的意象是个人经验在画布上的生发,蕴含着画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思考,它们可以是秋日垂枝划出的弧线,或者是莲叶在水池中荡出的清波。

          鸥洋有不少花鸟题材的绘画,对于这一中国传统画科,鸥洋曾视其为油画探索的广阔空间,结合花鸟本身的形象、色彩及文化语境下的“东方意象”来进行试验性的创作。

          鸥洋在《鸥洋话画》多次提到对“逸气”的追求,这是在绘画中透过具体物象的再现进而表达形而上的哲学精神。“逸气”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历代文人一直不断精研笔墨以达到这一境界,但中国画中清淡多变的纸上笔墨与层叠浓厚的西方油画似乎难以调和,要用油画画出“逸气”需要技法上的变革。为了实现“逸气”在画布上的表现,鸥洋结合了中国画的“撞色法”探索出独特的油画技法——油撞色。在《意象油画——鸥洋24年实验文献(1986—2009)》中,编者对“油撞色”解释为(画家)在画布上先画上丰富的油彩厚色,再将稀薄的油彩泼下,冲刷,使其溶解一部分厚色而晕染出丰富的色层,产生微妙的色彩颤动,既有了水性语言的意趣,又不失油性语言的魅力。鸥洋创造的“油撞色”让其能以油彩表现朦胧幽微的气息,结合她笔下“诗意”的形象,“东方意象”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抽象与具象结合,对画面进行分割

          鸥洋老师现今虽年过八旬,但她还继续坚持艺术创新,在近些年的作品《组合系列》中,鸥洋就尝试结合抽象与具象两种图式,并吸收了蒙德里安冷抽象的手法,对画面进行分割。在《组合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画面构成,被分割的不同画面通过新的构图重组,表现出来的对比与错位统一在连续的主题和色调中,在作品内部创造出新的逻辑和对话,可见鸥洋在《组合系列》中继续尝试实验性的绘画语言,画家本人亦言“希望用意象图形来分割画面,追求视觉的现代感”。这是对过去成熟的个人绘画的新拓展,就像她20世纪80年代所尝试的一样。

          鸥洋还有着一颗细腻敏锐的心灵。她在《鸥洋话画》中说道:“改革开放后,城市繁华、拥堵、紧张的生活造成人们内心的浮躁。人们不约而同地都在寻觅空灵,希望还内心一片宁静。”画家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敏锐地觉察着社会大众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用细腻的画笔和语言在画布上表现对心灵宁静的追寻。在2008年创作的《觅空》系列绘画中,鸥洋在大面积留白的空阔寂寥的画面背景前,用抽象的线条构成贯穿画面的隐晦形象,借助色调的细微变化和对比表达一种朦胧幽微的紧张感。画家最后为每幅画点上一只刻画写实的蜻蜓停留在空白处,孤单的蜻蜓在这个寂寥的画中世界驻足,观者可以停下急速的步伐,重新感受那份久违的安静。

          这几年,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害,鸥洋对于人们心灵的躁动焦虑更加敏感,她回忆起1993年创作《红与黑》时的理念,那是一种“以纯红与纯黑色的似火炬又似花蕾的强烈组合来表达新生力量的崛起”,在去年鸥洋重拾了这份往昔的激情,用相近的形式和强烈的色彩,再次用画笔表达“那似毁灭又似希望之火的燎原”。一颗敏锐细腻的心灵,满怀激情的创作力量,鸥洋用她的艺术绘出了一位优秀画家的形象。


          花絮——

          被改过的《写生赵无极夫人》

          这次画展上有一幅特殊的画作,叫做《写生赵无极夫人》,画面上是一位穿着红色无袖连衣裙的外国女人,但细看会发现五官有被刻意涂改的痕迹,给人感觉像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据鸥洋老师介绍,此画作于1985年,当时她正在赵无极于浙江杭州举办的绘画班上进修,涂改此画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无极。

          话说赵无极的夫人是一位标准的西方美人,鸥洋写生时驾轻就熟地把师母画出来了,画中的师母年轻、漂亮、优雅,正在沾沾自喜之际,哪知赵无极看到画像却很不高兴,连连诘问她:“你想干吗?”“你把她画成明星这么漂亮是想讨好她吗?”边说还边动手改画,一笔把眼睛弄“坏”了,一笔把鼻子写“歪”了......

          如今年过八旬的鸥洋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深有感触:“这些都是赵先生当时改的,我后来都不敢再动了,这幅作品保留了当时被他改过的状态”。赵先生这么做是要告诉我画画不要媚俗,不要追求表面的完美,而要把事物的内在的、精神的东西画出来。赵先生认为,艺术格调有高低之分,他反对迎合式的写生,此事对我影响很大。我后来一直保留着这幅画,作为纪念。”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33(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0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