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新闻 >>

        凭“空”捏造——从雕塑到装置

        分享到:
        2019-01-02 22:48:03

            (1/11)凭“空”捏造——从雕塑到装置

            (2/11)冯国秀 《风景线-城中村》木 150*100*200CM

            (3/11)程一峰 《一组未完成的实验模型》尺寸可变

            (4/11)袁义宏 《猪年必和》系列之二 高25cm_长20cm_宽10cm 2017年

            (5/11)戴万里 《啊怪》 木质机械装置

            (6/11)张露记 《家园》系列其一 2014

            (7/11)方澄 《太极格》材质不锈钢焊接 尺寸600x350x650mmx3 2018年

            (8/11)梁永标 巜一次偶然和必然的坠落》雕塑单个为80厘米x50厘米,底座、85厘米x45厘米x5厘米

            (9/11)黎日晃 《水立方》 白大理石 45高x宽26x长20cm 2018年

            (10/11)陈经毅 《希音》 树脂 手工大漆 高230cm

            (11/11)曾戈 《大日如来佛手印1》 40cmX40cmX90cm

            展览名称:凭“空”捏造——从雕塑到装置
            展览时间:2019/01/04--2019/01/18
            展览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27号楼北展厅
            主办单位:广州市雕塑学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参展艺术家:

          开幕时间:2019-01-04 15:00

          展览策划:程一峰 衣国庆 陈经毅

          协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筑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品见雕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市双瑜建筑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十一舍  


          2019年1月4日,展览 凭“空”捏造——从雕塑到装置 即将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展厅开启。此次展览由广州市雕塑学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是一次汇聚青年雕塑家、设计师、造型与设计智慧的沙龙艺术展。展览强调艺术家对空间的绮思,对材料的取舍,对塑造与建构的体悟,展览形式不拘一格,轻松自由,是一场值得艺术爱好者亲临现场体验的雕塑艺术活动。


          【展览前言 凭“空”捏造,坚实超越】 文|谢远清

          上世纪初,在塞尚的启发下,毕加索和勃拉克率先打破传统透视法的机械性束缚,在绘画和雕塑上探索“二维运动和三维体积之间的必要综合”,第一次实现了崭新的空间可能性,开启了立体主义的序幕,激发了一众艺术家脑洞大开,新的实践成果于是纷纷涌现,雕塑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艺术家们的加入,更加把对雕塑和空间的认识完全更新,构成主义者用他们纯粹空间构筑方式的作品表明“我们弃绝体积作为造型的空间形式,我们认定深度是唯一的艺术造型的空间形式”,“在我们眼中,它(空间)则是不折不扣的雕塑元素……”,这些革新彻底打破了“雕塑乃空间环绕的实体”这一几千年来不变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帮年轻的欧美艺术家们放弃了在室内和户外放置雕塑制成品的做法,直接在天空、大地、海洋、山谷、树林中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同时也使用部分人工制品,完成他们全新的“大地艺术”作品,把艺术和雕塑推向了极为宽广的天地空间,人类与自然、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亲密对话和交流,艺术对空间的认知也扩展到了更高的层次;同样在那几十年里,天才的毕加索和超凡的杜尚通过不同的方式把现成物引入了艺术世界,而工业革命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和加工方法,又为艺术家们的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刺激和可能,“观念艺术”的出现更是把世间万物都变成了艺术家创作所需的可能性材料(需要的只是艺术家点石成金的观念和智慧)——以上提及的和其它无法赘述的众多前卫激进的艺术实践所确立的创作观念、空间认识和材料拓展,正是今天的雕塑变得这般丰富多彩、富有精神深度和视觉魅力的原因和源头。过去的一百年对于雕塑来讲是划时代的一百年,现代主义不停追问“什么是雕塑”,后现代主义则反问“什么不是雕塑”,它们把我们脑海里对雕塑的刻板认识完全刷去,雕塑从来没有这么自由和多元。当然,不加分析的话人们也许会觉得雕塑从来没有这么纷乱驳杂、各为其是,不同时空的想法、技法和材质的作品同时出现,对观众无疑是一个挑战——雕塑提升了自己,但还没有来得及提升它的观众,不少作品从形式到背后含义的过份晦涩常常让观众陷入解读的疲累,因难懂而排斥。这个现象被解读为正是现代主义追求过于“精英化”的后果——而这又正是后来的艺术特别是今天公共艺术时代想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雕塑,上世纪和本世纪过去的十几年里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问题、线索和答案了,但艺术不是刻舟求剑,相反,她是一场持续不停歇的动态感悟和表达,曾经的前卫尝试和边缘实验已然变成经典,显得“理所应当”,初始的视觉新奇和刺激也不再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了,昨天的问题也已经不是今天的问题了,今天的我们切肤面对的是全球化浪潮与本土化的问题、当代虚无主义、网络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和基因改造对人们的影响和改变……不仅如此,中国的艺术家还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要处理(无论是文化上或政治上的),另外,我们也仍有自己的爱好和幸福、情感和信仰,以及个性和情怀要在艺术中表达和回应,艺术作为一种寻求内在超越的个人修持又是某一类艺术实践者的永恒课题,而每个艺术种类还有它自身的难题和发展空间值得去深化……事实是今天的艺术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如果我们足够严肃的话——在通过艺术获得解放的道路上,我们注定看不到尽头,无法停步。今天我们仍得沿着问题出发,寻找自己的方法和答案。而通过艺术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每一位艺术家和雕塑家都要认真回答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是国内著名的高等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殿堂,选择在此处做这场展览,参展者和策展人都颇有压力,不过我们更充满兴趣和期待,我们认为它也许会带给我们审视雕塑、装置和建筑的关系的上好机会。雕塑已经一步步改变观念,打开坚固实体,以空间为根本属性,并且在吸纳新材料包括现成物后,派生出了装置艺术,装置艺术反过来也迫使雕塑重新自我审视,而现代建筑和现代雕塑的起步又是如此的同步和亲密,三者分享相同的三维空间属性,但背后的语言、观念、方法和目标各异。一两千年来雕塑只能成为建筑的内外部装饰,而现在建筑师群体对雕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巧妙的运用,一栋栋类似现代主义雕塑造型的新建筑相继落成;而不少雕塑也积极向建筑的空间精神和先进理念及方法靠近,在广义的“雕塑”思维中积极扩展雕塑的生成和构建方式、以及它与观众的关系,尤其在当代公共空间和大环境中雕塑对建筑的借力更加明显(克里斯托《包裹的德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例),而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与当中的环境雕塑的有机结合更是二者相同理念下深度合作的明证(这一切无疑首先要归功于上世纪初魏玛的包豪斯学校对现代大美术设计观念的贯彻,以及他们着力培养全能造型艺术家,把建筑、设计、美术、工艺等学科不分芥蒂、共冶一炉的伟大教育和实践)。而随着公共艺术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思维、新科技的继续发展,二者必定会有更深入的交流和融合。所以,从准备进入这个场域开始,我们就设想着从建筑的角度来反观这些雕塑和装置作品,我们期待这场展览可以让我们就雕塑、装置和建筑三者的意义、功能、自足和跨界展开探讨,思考相互的界线和碰撞、借助对方的方法和思维拓展自己的可能性,以及对各自的存在意义进行反省和发问。凭“空”捏造而不落于空泛,这是我们共同的警惕。“真空不空”,“真空妙有”,是佛学揭示的伟大思想,而雕塑家和建筑师正应该是一群使空间变得有内容、有功能和有意义的创造者。如何“不空”?如何“妙有”?实在是充满魅力和深度的课题,我们的三维作品无疑应该体现我们的热情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推进艺术和美学,深化和呈现自己的体悟。始于以人为尺度,也应该终于以人为目标。

          这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有相当一部分是资深和著名的艺术家和雕塑创作者,他们的问题意识、对雕塑的思考和探索颇有深度,作品呈现的面貌俨然比年轻的艺术家更具思辨性和实验精神;而华南理工建筑学院的几位建筑师也为此展览专门合作了装置作品,与另外部分参展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一起呈现,更让本次展览的交流碰撞生动而直接;不少从材料切入创作的艺术家的作品在体现了对材料的深入把握和处理的同时,更证明了在雕塑中塑造、材料、空间和观念不可分割的合一性;另外几位一直从事具象塑造的雕塑家则试图用作品证明雕塑中的经典塑造法没有过时,它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吸收时代能量,更新思维,慢慢蜕变;一批抽象实验作品以及几件颇具东方情怀的作品也在本场展品之列——我们想真实呈现当下雕塑的多元和丰富,同时想看看他们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效应,也很愿意知道这样一种雕塑和装置的面貌建筑师群体会怎样解读和评价。

          最后我想引用《庄子·山木》篇的故事来结尾: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与这个故事一样,雕塑、装置与建筑同样不应该让自己陷于有用无用的得失对错中,能不能找到更高的、能“与时俱化”的“大道”来驾驭它、掌控它,正是我们共同的课题,也是我们的工作和憧憬——我们被命定了一边凭“空”捏造,一边坚实地超越。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48(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