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新闻 >>

        走过四十年——萧和师生巡回展(淮安站)

        分享到:
        2019-12-06 13:57:18

            (1/9)走过四十年——萧和师生巡回展(淮安站)

            (2/9)萧和 蓝衫国度 143-96cm

            (3/9)尹文 户部山权谨坊(水彩) 56-76cm

            (4/9)聂危谷 神圣巡礼-纸本彩墨 119-96cm 2015年

            (5/9)王野翔 《丹青风流》180-180cm 2012年

            (6/9)聂跃华 千江冲融起生息-油画-2018年 80-60cm

            (7/9)晏明 唐人诗意图 68x68cm

            (8/9)佘玉奇 雨余春树 绿荫成穷 69-69cm

            (9/9)万凡 篆刻作品《日日新》

            展览名称:走过四十年——萧和师生巡回展(淮安站)
            展览时间:2019/12/07--2019/12/26
            展览地点:淮安市生态新城翔宇南道15号
            主办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参展艺术家:

          开幕时间:2019年12月7日下午3时

          展览地点:淮安市美术馆1、2号展厅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淮安市美术馆

          协办单位:萧和艺术工作室、北京北图文化发展中心


          走出个园

          萧和

          往事如烟,四五十年前的往事,如同一块块碎片,拼接、串联起来,形成依稀的回忆。半个多世纪前,我作为67届高中毕业生插队到了宝应县,经历两年的知青生活后,调入扬州地区京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从70年至80年,我在扬州工作、生活了10个年头,可谓“十年一觉扬州梦”。

          我自幼受父兄影响,学习绘画。小学的习作被宋庆龄儿童基金会收藏。初中一年级时,所在南京市第一中学为我举办了个人习作展,在学校里引起了强烈反响,坚定了我走绘画这条路的决心。学画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亚明先生。大约六三、六四年的时候胞兄萧平将我带到了亚明先生家,他那时年龄也不大,三十多岁,还不到四十,但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大量的成名作喷薄而出,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在他的指导下,我临摹了大量的传统绘画,对中国画有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傅小石先生是我认识的另一位聪明过人的画家,他的速写被当时省美术馆馆长吴俊发先生称为江苏第一,绝非过誉之词,小石先生推崇希腊保罗荷加斯的速写,称他的线条如宝剑丝一般充满弹性与张力。小石也身体力行,很可惜他的速写留存太少。他是画西画出生,与他的交往补充了我在西画方面的不足。

          六七十年代的南京,书画大家云集。新金陵画派的钱、亚、宋、魏、书坛的高二适、林散之、萧娴诸老、如众星闪烁,有幸能躬逢其时,游走门前,聆听教诲,终身爱益。扬州是千年古城,文化底蕴丰厚,书画界不乏造诣很深的饱学之士。常常接触到如孙龙父、魏之祯、桑宝松、王板哉、吴砚耕、李圣和这些在扬州享有盛誉的名家,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很难想象,那时还依然处于文革的后期。从文革到插队到剧团,我一直没有放弃过绘画,相反,有了大量的时间,让我速写、创作、接触生活,还时常参加一些省画展,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组画。

          人生会有惊人的巧合,我曾经看过家里的老户口簿,籍贯一栏,清楚地写着扬州市东关街。七零年我上调扬州,地区京剧团的所在地恰恰就在位于扬州东关街的个园,这个私家花园如今已名闻遐迩,与颐和园、拙政园、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七十年代的扬州城有点像败落的富家子弟,东关街所处的国庆路是这个城市的主干道,街道很窄,汽车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房屋大多是平房,很少有超过二层楼的,马路两侧大多为百年老屋,正如周旋的歌词“清晨的刷马桶声是城市的黎明曲”,在我印象中最清晰的画面是:每天天刚亮,街道两侧的门板便一片片被打开,摆到一边,随即看到小脚老太太拎着马桶,迈着八字步,跨过门坎,然后一片刷马桶的哗哗之声便响起来。城市太小,骑个自行车半个小时便可以从南跑到北,沿途还不免会遇到几个熟人。很难想象数十年后被联合国定为最宜居城市,当然除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更得益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已经消失的扬州地区京剧团,七十年代还是实力仅次于省京的地区级剧团,当家花旦是梅兰芳先生嫡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陈正薇,剧团的书记聂洪余是地区文化系统中公认能力最强的领导干部,有一天他对我说他儿子体质偏弱,不宜从事体力工作,想学习绘画,同时还有两个女儿,也一起学吧。很快聂卫国(聂危谷)、聂跃华、聂庆华都来了。聂卫国是个很清秀的中学生,性格有些内向,华子、庆子用现代语言讲是标准的小美女,大家闺秀。他们学画都非常认真而且秉赋强、悟性高,进步也非常快。不久,原省委宣传部的老部长陶白(当时下放到扬州任地区文教局长)带着他的老朋友苏北人民医院院长及其公子顾大庆来了,也是学画。后来文教局的另一位领导王独行也携子王赞来了,然后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多达数十人,都是扬州中学的应届或即将毕业的学生,除了对绘画的喜好,也有担忧前途未卜,希望掌握个一技之长。当时印象较深的有王野翔、晏明、尹文、朱扬明等人,王野翔的绘画基础是比较突出的。大家到个园来主要是画素描与速写。个园里住的都是剧团的演员与学员,模特儿是不愁的。我和这批中学生年龄悬殊不是很大,大家亦师亦友,相处宽松而愉快。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之一,我认为过去艺术院过分强调数十小时的素描练习,往往导致刻板僵化的后果,对造型能力的提高并不利,需要通过速写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姑称其为慢写吧,来解决鲜活的感觉,灵动的手法。以写代描,以适应往后创作的需要,对于中国画,这尤其重要。我常常鼓励这些中学生到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去画那些南来北往的各个社会层面的旅客,提高捕捉形象的能力,同时藉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那一段时期,扬州出现过这样一道风景线,成批学生背着画夹来到车站、码头,拉住旅客在那里画速写。当然那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旅客候船侯车的时间往往非常长,这也提供了写生的条件与机会。

          七十年代大部分处于文革时期,文化革命革了文化的命,“雾塞苍天百卉残”。到了文革后期,政治氛围相对宽松一点,但那时新华书店依然空空如也,除了介绍八个样板戏没有任何艺术书籍,因为封、资、修这几顶帽子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作品。所幸我手头还留有了几本画册,有门采尔的素描,珂勒惠之的石板画,还有一些中国画,这些画册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被学生们传阅,这对他们来说是在封闭的空间,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看到了外部的世界。

          聂跃华的回忆文章提到我带他们去扬州博物院看书画藏品展,推荐他们去省会南京看国外画展,澳大利亚的水彩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那些画面的记忆比我要清晰得多,也许一个画展,一张画能够影响到一个人对绘画道路的选择。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七九年随着文革的终结,高考的恢复,这批中学生迎来了人生命运的大转折,有些考入艺校如南师美术系、四川美院、中国美院、也有转行入东大建筑系,也有入军旅而转美院的等等,我也于八零年调回南京,离开了个园。

          转眼四十年过去,当年的莘莘学子都跨入了或即将跨入花甲之年,而我更进入了古稀之年,人生易老,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批学子之中很多人在绘画这一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国内画坛中的佼佼者,盛名远播。这其中聂危谷是南大艺术研究院的博导、院长。他的作品常表现国外建筑,其线条、色彩令人目眩而震撼,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在他的作品里共存,他笔下的荷花传递的是宁静的感受,反映出他性格的另一面。

          聂跃华是清华美院的教授,其水彩作品既有女性的细腻,对弱小生命的抚爱,更有男性也难以企及的宇宙洪荒、混沌苍茫之感,倘若时光倒流四十余年,将她此时的作品放在当初令她激动的澳大利亚水彩画展中,也毫不逊色。

          王野翔是江苏省国画院的主要创作骨干,他是省内获得全国奖项最多的画家,被称为是获奖专业户,同时又是首批“德艺双馨”称号获得者。他擅长主题性创作,其造型与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江苏、在全国都是顶尖的。

          晏明是江苏省美术馆创作部主任,他的山水清丽峻秀,他将传统山水与现代审美揉合起来,增加绘画的形式感与感染力,他的画受众面很大,有着众多的粉丝。此外这次因故不能参展的王赞是中国美院的副院长,国内著名的人物画家。

          尹文是东南大学教授,水彩画研究所所长。他非常勤奋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速写本,他著作等身对考古,中国绘画史论,艺术鉴赏有着广博的修养。他的水彩画技艺精湛,功底深厚。

          其他还有远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画部研究员朱杨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顾大庆等等。篇幅关系不一一列举。

          这些人都是从扬州走出去,从个园走出去的艺术家,文化人,是可以让扬州引以为傲的人物。在同一个时期,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同时如井喷般出现这样多有影响的艺术家,这可以称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们的成功当然首先得益于扬州这一方水土,扬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艺术氛围,孕育、浸润了一代代的画家。

          重回扬州,重回个园,这里的每一块假山石都是那样熟悉,每一处景物都能勾起我的回忆,追昔抚今,不胜感慨。

          如果把个园看成是扬州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和代表,是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那么,走进个园是艺术追求者必要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汲取。

          如果把个园看成是扬州的文化圈,精美玲珑的个园,毕竟还是假山,也稍嫌小了些。它的精美容易让人满足、让人固步自封。艺术家需要的是开拓进取,需要跳出象牙塔,走出个园,走向真山真水、大山大水,开拓胸襟,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外面世界更精彩,外面的竞争更激烈,在如云的高手前,直面挑战,闯出一块自己天地。

          参加这次画展的还有佘玉奇,万凡两位,他们在书画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屈尊称我为老师,愿意参加这次画展,惶恐之余,谨表感谢。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205(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