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本站新闻 >>

        做共和国历史进程的忠实记录者——专访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

        分享到:
        2010-08-12 15:25:52

           对于很多人而言,创刊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画报》是一份珍藏在记忆里的画报。数十年来,《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等并称“三大画报”,为共和国走过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而今,这个新中国画报的“老大哥”,迎来了创刊60周年的纪念。回首60年前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画报》亲笔题写刊名的一幕,回看《人民画报》60年来刊发的一张张佳作和封面,这棵不老松是否始终坚持了其最初的办刊理念?在今天的新媒体挑战之下,它又如何与时俱进?在这本图片占据重要位置、肩负国家外宣重任的画报中,摄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带着这些问题,在人民画报社举社为创刊60周年奔忙的日子里,中国摄影报记者专访了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
          国家画报,与时俱进

            中国摄影报:徐社长,您好。首先祝贺《人民画报》创刊60周年。遥想60年前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那么今天画报社创刊60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徐步:今年7月是人民画报社一个喜庆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因为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人民画报》题写了刊名。“人民画报”这金光闪闪的四个字,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当时题写了六遍,才最终定稿的。60年来,毛主席的字不仅体现了《人民画报》的办刊宗旨,同时也激励着画报社的一代代职工努力把这个杂志办好。今年,在毛主席为《人民画报》题写刊名60年之际,我们举行了一些活动,其意义主要是要回望历史,重温辉煌,在历史和辉煌的基础之上,我们要谋划未来,面向未来,开创人民画报社的新局面。
            中国摄影报:60风雨历程,《人民画报》的办刊宗旨是不是始终如一?
            徐步:创刊60年来,《人民画报》的办刊宗旨一直没有改变。
            首先,它是中国国家画报,定位决定了这是一本具有鲜明外宣特色的刊物,不仅报道中国的重大事件、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人民生活,还要向读者、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去年的10月1日,是共和国60年大庆的日子,人民画报社出版了一本国庆60年专辑。在编辑过程中,同志们一起商量,一致认为《人民画报》这本刊物的精髓要用精炼的语言来准确、清晰地表达,把刊物的定位、办刊的宗旨,用几个字表示出来。当时我提出了“大国脸谱,人民记忆”,这就是我们的办刊宗旨。这八个字既是对60年的总结,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个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为什么叫“大国脸谱”?因为《人民画报》的60年是与共和国相伴的60年,风雨兼程,一路同行。应该说《人民画报》记录了共和国60年的历史,记载了60年的变迁,是历史的印记、时代的音符。所以,作为人民画报社的办刊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所肩负的重任,不是一般杂志所能比拟的。
            中国摄影报:《人民画报》的一个强项优势是图文并茂,而且图片占据非常重要的比例,就像您刚刚所说“大国脸谱,人民记忆”。
            徐步:《人民画报》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方式报道新闻的刊物。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时候,《人民画报》风靡全球。不仅在中国,在国外发行量也非常大,达到了100多万份。在当时还没有电视,报纸也只能登几张黑白照片的情况下,唯有《人民画报》能用彩色照片,并且能把照片做大。其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与一般媒体是不一样的。应该说,照片在这里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摄影报:说起来,60年前《人民画报》就已经用一种非常超前的传播方式在和广大民众接触了,那就是一图胜千言。在创刊6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些老照片,对所有人来说应该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一种对历史的梳理。
            徐步:对,现在回望60年,重温我们60年走过的道路、取得的辉煌,我们感觉到《人民画报》一路走来的记忆,就是“大国脸谱”和“人民记忆”。它记录了国家重大事件,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英雄。现在再翻开过去的画报,我们感觉到,历史的一幅幅画卷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感觉到《人民画报》是时代的记录者、同行者、见证者。
            中国摄影报:您曾经说过,“在媒体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人民画报》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唯一的选择到众多的选择之一。媒体开始进入读图时代,图片不再是画报的专利,画报在摄影报道方面的优势没有以前那么突出了。”那么有悠久历史的《人民画报》,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时,有什么与时俱进的战略或是对未来有前瞻性的想法吗?
            徐步:《人民画报》走过了60年,是个国家级的老字号。在新时代,特别是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人民画报》应该与时俱进。这几年,特别是我们这届领导班子,在怎样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首先,我们推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即“刊物(或者说内容)是根本,发行是生命,广告是支柱,活动是品牌,技术是保障”。换句话说,在国家支持下,我们《人民画报》担负着国家外宣任务。不仅我们的工作、办刊方针要置身于党和国家的大局之中,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要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充满市场活力的发展之路”。此外,还要搭上高新技术的快车,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人民画报》的发展之路是,在国家支持下,通过两翼齐飞的途径来实现人民画报社新的发展、新的腾飞。这“两翼”,一个是市场,一个就是新媒体、新技术。
            就运用新媒体技术而言,《人民画报》准备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和中国移动开展“手机画报”业务。20年前,就有人担心高科技在诸多领域的运用,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纸质媒体的消失。我认为,与其担心,不如尽早准备。第二件事是,加入电子杂志行列。我们准备尝试创办《人民画报》中英文版的电子杂志,为读者提供集图文和音、视频报道于一体的新型画报。未来的电子画报不仅具有多媒体特点,还能实时更新内容,与读者互动。国外不少画报已经朝这个方向靠近,坚持同时办好纸质和电子画报的“两条腿走路”方针。第三件事是,《人民画报》已对13万张老照片进行了数字化录入,在内网和外网上都可以检索和下载这些图片。我们还整合了国内外图片资源,建成了“中国专题图库”这一外宣图片网站,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国内比较好的专题摄影师的作品吸引到网站。这是中英文双语版本的图片网站,便于中外媒体浏览和选用。
            另外,人民画报网站拥有中、英、法、德、俄、阿、意、日、韩9个语种,这是国内任何画报和外文局以外的期刊所无法相比的。这彰显了《人民画报》鲜明的外宣特色,以及多语种外语人才汇集的翻译优势。国内外读者也可以通过人民画报多语种网站阅读到所属画报和杂志的内容。多语种网站还建立了国内外读者和编辑部的沟通和联系,很多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通过网站的电子信箱,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对编辑部改进报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世界眼光,捕捉多元化决定性瞬间

            中国摄影报:身为社长,您每天要领导大家在相应业务方向上开展工作。同时,作为业界知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您也经常参加摄影界的活动,对摄影有相当深刻的认知。特别是新闻摄影方面,您的很多见解都很独到。
            徐步:是这样的,应该说人民画报社历届的领导,基本上不是画家、书法家就是摄影家,这个职责和形象艺术、形象表述是分不开的。
            从我的经历来说,我以前也拍过很多照片,有一张照片拍的是萨马兰奇给邓亚萍颁奖。应该说那张照片我还是比较自豪的,为中国人自豪,为中国的新闻记者自豪。因为在现场有近千名中外记者,就我一个人拍到了。不是说我比其他人有先见之明,比其他人手脚更敏捷。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是有准备的人。因为在思想上、意识上、行动上有准备,才能捕捉到那个瞬间。正如法国谚语说:机遇只向有准备的人微笑。这是我的感悟和心得。
            我始终认为,干任何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少留遗憾。拍那张照片时,我是代表新华社、代表中国去的。在1996年的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西方媒体记者远比中国记者多得多。在他们那些记者看来,摄影源自西方,中国人根本是小学生,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不行。但我想,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可能不行,可是改革开放10多年之后,我们就没理由还不行。因为我们的设备和他们一样,有了同样的武器,再加上中国人的聪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我们的照片不如他们拍得好,而且我们一定要比他们拍得好。
            中国摄影报:据了解,是您最早提出“多元化决定性瞬间”的,您能说说它与布列松经典的“决定性瞬间”之间的区别吗?
            徐步: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一个瞬间是能揭示这个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这张照片能代表这个事件发展的背景、作用和影响,是唯一的经典瞬间,最具代表性的,因此叫“决定性瞬间”。作为摄影工作者,首先要能捕捉到这个瞬间,才能说自身具有与众不同的洞察力和捕捉能力。但那是几十年前提出的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今天,在人人有相机,而且价值观、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区域、种族有别的情况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只用一个瞬间来代表“决定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叫“多元化的决定性瞬间”。这是我提出来的。就是说作为一个现场的摄影记者或是新闻工作者,你有责任代表全世界,用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这件事情,来捕捉到多元化的决定性瞬间,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作为媒体,要把不同的照片,不同的视角,各种决定性的瞬间,让读者去享用。因为你站在那儿,你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张报纸,你是代表全世界。只有在这个视野下,在这个思维方式支持下,你才能拍到好照片,拍到与众不同的照片,而且才能真正感觉到你的媒体是一个世界化的媒体。
            中国摄影报:您是如何用上述理论结合画报实际,推进画报业务建设的?
            徐步:一本杂志的封面是非常重要的。对吸引读者来说,要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的作用。杂志封面的选择反映出办刊人的理念和审美。读者首先通过封面开始认识和接受一本杂志,并决定是否购买。我这个观点在《对外传播》杂志报道后,被不少论坛引用,被称为“封面决定论”。
            《人民画报》选择封面图片有三个标准:一是亮丽夺目,二是耐人寻味,三是与众不同。这个标准既讲形式,又重内涵,且追求差异。形式亮丽有助于刊物在众多杂志中直接“跳入”读者的眼帘,吸引眼球;耐人寻味包含了许多潜在内容和审美元素,给读者以诸多想象空间;与众不同的目的是给读者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感受。封面的策划和选择非常重要,应该与主题确定、角度选择、采编安排等同时考虑。如果某个图片故事不适合图片报道,或者不可能有合适的封面照片,那么这个选题就应该放弃。这就叫“封面决定论”。
            此外,增加原创内容的比重,力求独家是画报社的采编要求。我们的目标是90%的报道应为原创,其中的40%靠自采完成,余下的通过画报社的社会采集网络完成。这个网络随着“中国专题图库”的建成而逐步完善。只有原创内容增多了,才能增加阅读吸引力,进而提高转载率,扩大影响力。
            在推行原创采编思路的同时,我们还强调培养编辑记者的精品意识,特别是图片的精品意识。当今信息化社会资讯发达,传输手段多样快捷,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报道对媒体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在大量流传的信息中,有很多信息并不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如何用专业的眼光选择和编辑精品,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精品图片,我觉得这对画报社的发展又是一个挑战。
            因此,追求原创,善用精品是画报社采编人员在新形势下应该坚持的采编理念。何为精品画面?我认为,第一,精品不仅是重大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性瞬间,还包含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例如那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看似平常又不为常人所发现的纪实画面。每天,世界各国图片网站、通讯社、图片社等专业机构发布数以万计的海量新闻图片,可是真正能够为媒体广为采用,并载入史册的精品图片却为数不多。我们的编辑应该独具慧眼,在浩瀚的图片海洋中根据自己的主题找到与众不同、不同凡响的精品图片。

          《人民画报》选择封面图片有三个标准:一是亮丽夺目,二是耐人寻味,三是与众不同。以上两图正是这个选择标准的产物。(左图为《人民画报》2009年第10期封面:2009年10月1日,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60周年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这是新中国的第14次国庆阅兵,也是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第一次举行盛大国庆阅兵。右图为《人民画报》2010年第4期封面:从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的184天里,上海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内将成为展示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精华所在的游乐场,造型奇特的场馆、异彩纷呈的演出、地道的美食、精彩的纪念品……这是整装就绪,等待八方来客的中国馆。)

          与众不同,与过去不同

            中国摄影报:据报道,您在拍摄萨马兰奇那张照片时用的是36张底片的135照相机,之后检查底片,只有一张拍到了您事先预想的场景。当时,萨马兰奇眼含激动泪水,慈爱地抚摸邓亚萍的脸,而邓亚萍如同一个乖巧的孙女。相较于其他的握手挂奖牌“决定性瞬间”,您认为这张“多元”出来的“决定性瞬间”灵魂何在?
            徐步: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握手挂奖牌才叫颁奖。但我认为照片的灵魂是人心灵之间的交流,情感之间的交流,这才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灵魂,而且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颁奖,挂奖牌,握手,千篇一律。自从有了奥运会,有过N次颁奖活动,所有的报道场面基本都是这样,没有个性。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他要有个性,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只有他有了个性,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才能抓住与众不同的瞬间。这种瞬间是大家想看到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抓得到的。
            中国摄影报:就是可遇不可求。
            徐步:是这样。所以什么叫创新,什么叫改革,其实就是与众不同,与过去不同。我觉得新闻工作者也好,办刊也好,做企业也好,大道相通,但精髓都是求变求新。
            中国摄影报:在摄影界,或者说在摄影相关的所有领域,最受大家推崇同时也最受诟病的就是PS。说诟病,是因为在读者期待真实的照片背后往往隐藏着拍摄者有意无意的“修改原始影像”。作为媒体负责人和摄影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徐步:首先,我觉得新闻摄影,是不允许造假的,更不允许去PS现场。也就是说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呢?新闻摄影之所以能存在,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是纪实的。所以不管技术怎么发展,人有多大能耐,新闻的真实性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家都可以做,还要拍摄干嘛?还要现场干嘛?我觉得不管多少年以后,再怎么发展,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生命。
            中国摄影报:因为真实性和经典瞬间的定格,所以《人民画报》的图片才具有了它的历史价值。
            徐步:对,所以我们说《人民画报》的照片是“时代的印记、时代的脚步、时代的音符”。这些是不能造假的,如果是造了假,那就是欺骗人民,欺骗历史,对我们的国家不负责任,对我们的历史不负责任。我们所有的照片都是真的,不允许在照片上修改任何细节。搞纪实摄影的,都应该记住,真实性是一个最根本的准则,或者说是起码的良知,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

          社会的财富、国家的财富

          中国摄影报:《人民画报》第七期是纪念创刊60周年特刊,翻看其中的老照片,再对应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人民画报》佳作、封面等展览,感觉鲜活的历史场景历历在目。
            徐步: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们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就是要准确地把这个时代最值得留下的东西留下来。历史是不能断档的,应该由一代代的人创造并记录。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历史的话,那么,我们有责任把这个历史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这个时代是怎么伟大,这个时代的经历是怎么样的。而且,图片是最形象最直观,也是最真实的,最值得保存的。
            有许多人跟我说,现在很多人不太看电视了。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它太注重细节了,没有提炼,没有提升。现代人都很忙,不希望把时间花在这种琐碎的过程中,希望有一些凝练的东西。把一个活动一个事情简洁生动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摄影,就是照片。这种形式还会更受欢迎,这叫简约生活,简约生命,简约艺术。摄影,就是简约生命,简约艺术,简约生活的最佳体现。
            中国摄影报:确实如此,新闻照片刹那间捕捉的是那种氛围,它给了受众一个个人理解的空间。
            徐步:对,包括摄影者都要给读者留有空间,既要把一些决定性的瞬间提炼出来,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空间,给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理解,生发不同的感受。
            中国摄影报:回望60载,《人民画报》真是个丰富的宝库。
            徐步:这个财富是社会的财富。通过创刊60年系列庆祝活动,我们不仅要宣传《人民画报》,更重要的是把我们这个财富让全社会的人共享。60年特刊的封面,选择“大国脸谱,人民记忆”这八个字,也正是这个原因。说到这些丰富的照片资源,还要感谢我们的老摄影家们,张韫磊、蔡尚雄、何世尧、李兰英、茹遂初、孙毅夫、杜泽泉、常素琴、孙桂琴……《人民画报》这些老记者,是新中国摄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不仅代表着《人民画报》,还代表着新中国的新闻摄影,也代表了新中国劳动者,不只是老形象,也是新形象。把这个活动做起来特别有意思,他们全是共和国的见证人啊。他们有着火热的心,洞察一切的眼睛和敏捷的身手。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33(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