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本站新闻 >>

        我们应当为中国而艺术

        分享到:
        2009-11-10 10:10:30

            河清原名黄河清,1958年生于浙江临安。“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下乡当知青两年半。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85年考上浙江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硕士研究生。1987年赴法国,就学于巴黎第一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1992年获艺术史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再度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为期两年。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著有《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民主的乌托邦》、《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等。

            《美术周刊》:您最近出版了译著《遏止野火》,从序言里得知,2003年你就着手翻译布迪厄的这部文集。布迪厄思想的哪些方面触动了你?引进布迪厄的思想,对于中国学界可能有哪些启示?

            河清:早在1998年或1999年的时候,我在法国《外交世界报》上看到布迪厄的一篇长文《新自由主义,一种无限剥削之乌托邦》,当时就有翻译的冲动。后来,布迪厄把他的一些文论和讲演稿收集起来出了一本书,即《遏止野火》。我看后觉得对中国非常有现实启示意义,就决定要翻译这本书。无奈生活中有很多杂事,尤其是布氏文笔繁复,翻译难度很大,拖了很长时间才把它翻译完。

            布迪厄在书中点出了“全球化”的口号是新自由主义者们长期宣传的结果,而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口号。他非常明确、犀利地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我认为布迪厄深刻揭示了“全球化”的本质,对中国的政治界、经济界和文化界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名中的“野火”指的是新自由主义的野火,它来势汹汹,大有燃遍全世界之势头。新自由主义思想简要来说,就是市场至上、自由企业,强调小政府、减税等。最早的祖师爷是哈耶克,然后被撒切尔夫人,后来又被美国总统里根所践行。还有一批教授学者记者长期鼓吹。经过他们的广泛宣传和推广,新自由主义现在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思想。布迪厄说要“遏止野火”,他的思想戳到了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资本的痛处,有不少人批评他,诋毁他本人。这都没关系,关键是他说的有根据、有道理。

            《美术周刊》:《遏止野火》作为学术译著,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你在书后加的“按语”,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河清:严复当年翻译《天演论》,是一边译,一边写“复按”发议论。翻译《遏止野火》的过程,让我生出无尽的感慨和联想,我也不想只作一个简单的翻译者,而想跟严公那样作“按语”。布迪厄的文笔很繁复,长句里面插短句,一些真知灼见常常“跳”不出来,被淹没在啰嗦的语言汪洋里面。我想通过按语,把这些特别重要的地方强调出来,同时解释几句,可能会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接受起到引导作用。

            对于布迪厄的观点,读者可以见仁见智。我本人也不是全部赞同他的观点。比如,布迪厄的揭露文字,真实而发人深省。而他的一些建议,则常常失之空泛,不那么有现实可行性。不管怎么说,读读布迪厄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变得清醒一些。如果本书能解去国人一些“全球化”蒙汗药酒的药力,那对我将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美术周刊》:你2005年出版的专著《艺术的阴谋》反响很大,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时隔两年之后,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你仍然坚持原来的看法吗?

            河清:我的看法没有改变,而且一些现象更加印证了我那本书的观点。现在整个国际市场在炒作中国概念股,大家认为它有增值的空间,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特别好卖。蓬皮杜中心要在中国开分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也试图在中国开分馆,几个月前一些外国画廊来上海办艺术博览会,诸如此类的新闻都在印证我的观点:当代艺术“国际”正在全力、更大规模地宣传推广他们的所谓“当代艺术”。

            我仍然这样认为:国际当代艺术,是以1960年代出现的实物、装置、行为概念艺术为主要形式,由美国所推动,可以说是一种“美国式艺术”。

            《美术周刊》:在信息化、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艺术家应当思考“为谁而艺术”。你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首要考虑的接受对象是哪些人?

            河清:现在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目的非常明确,不针对中国市场,而主要是为了出口,面向国际市场。我觉得“为谁而艺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面向中国国内,面向中国广大的公众。至少,搞双轨制也行啊,既要面向国外,也要面向国内。不能一门心思吊在外面那棵树上。假如外面的市场不要了,那些“艺术品”如果说不是垃圾,至少是仓库里卖不出去的商品。

            《美术周刊》:如果说“一部二战后的艺术史,是一部美国人自说自话、自我宣告的艺术史”,那么,作为中国人来说,应持怎样的立场书写当代艺术史?与此相关,中国的美术学院在教学上是否亟须重新厘清和树立“艺术”的标准?

            河清:我想,在看待当代艺术史时,应该立足于中国的艺术价值标准,以此来判断那些艺术的好与坏、成与败。只有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标准,才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现象作出判断,否则只能依附于别人,听命于别人。

            我认为,艺术还是应该给人带来美,尽管“美”已经变成一个落伍的话题。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非常强调个人表达,是一种个人至上的艺术观。当然艺术可以表达自我,但是自我、个性的表达应该有一定的限制。艺术作品毕竟还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应该是美的表达,而不是纯粹个人的宣泄。

            艺术标准的含混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上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人们普遍把“当代艺术”看作是时代的艺术,而忽略了艺术还有文化历史的属性,不完全简单是一个时代问题。一些美术学院缺乏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也跟着潮流搞装置概念,教“当代艺术”,我不认同。

            《美术周刊》:你曾说过,希望看到中国重新恢复文化自尊和自信,创造一种真正能传承光大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中国式艺术”。那么,“中国式艺术”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河清: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或者说“中国式艺术”,应该符合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神,符合当代中国人的艺术欣赏需求和趣味,同时也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社会现实。

            我一直认为,艺术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属性。在人类文化多样、差异的基础上,艺术承载有国族和地域的特性。丹纳的《艺术哲学》早就申明,决定一种文化艺术的精神性气候有三个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我们现在只注重时代,不怎么注重种族和环境,这是片面的。今天的一些中国人习惯于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国际主义,而羞于、怯于宣称文化艺术的“国族性”。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正“内销”的中国当代艺术。这种中国当代艺术应当是面对中国自己的观众,在中国自己的艺术市场上适销、受欢迎。事实上,经历西方现代艺术洗礼的中国当今艺术,无论是国画,还是西来的油画、雕塑,其表现形式、技法和风格都得到极大的丰富。近百年来,中国产生了大量符合中国人艺术欣赏趣味的当代艺术,只需我们去发现,去肯定。我们应当为中国而艺术。

          来源:网络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6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