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

        艺术的架子--关于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的连篇废话(上)

        分享到:
        2009-12-18 17:20:34

          主题——空架子

          上海双年展一开,本地的各路美术馆和画廊也纷纷同期推出各种展览,不计其数。有外地来上海看双年展的朋友问:这些外围展中有没有哪个是与上海双年展主题针锋相对的?

          我想,没有。设计本来就无所不在,而且人家所说的“超”,即有“超过”,“顶级”的正面意思,也有“过度”和“夸张”的反面意思。在这种主题阐释中,“超设计”虽然看起来是个封闭性的概念,所有可能性却均已包括其中,你讨论设计自然是设计,你两眼一闭说“我就不要设计”——这也可以解释为另一种设计——低设计,或者反设计。随便你怎样针锋相对,也都是直接冲进人家布好的套子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甩它才是最大的针锋相对,根本当作双年展不存在,比如搞一个“中国传统花鸟山水人物水墨展”。但也没人这么干。

          纵观上海双年展几年来的主题,自“海上·上海”之后,都是坚定地走“写实”路线。从“都市营造”(2002年,第四届)、“影像生存”(2004年,第五届),再到今年的“超设计”。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现在就可以预测到下届双年展的主题,要么是卡通,要么电子,当然也可以邪乎一点,玩一把回归架上,或者行为艺术。

          起劲地讨论展览主题很可能是没话找话,因为我一直甚是迷惑这种大展为什么需要主题。事实上,主题仅为一小部分学术爱好者提供机会,以展开学术讨论。比如这一届的超设计,学术家以“设计”为核心概念进行诸多发散和形而上的思考,而这些和参展作品、参观观众也没有什么关系。

          展览主题看起来似乎还担负了遴选艺术家和作品的功能,但即使是在“超设计”这样写实的主题下,保守的估计,本届双年展上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拿到前几届双年展上,或者其他双年展上,也能成立,说不定还更切题。这世上千里马不少,伯乐更多,如果真是一件好作品,很多策展人都会发现,而且总有办法对之进行包装和阐释,使之看起来简直就像为本届展览度身订做。

          主题的再一个实际功能,是对观众的思考和想象进行引导。当代艺术本来就充满着各种玄乎的观念,观众一头扎进来,很多时候是莫名其妙。有个主题放在那儿,观众就不必在思想的汪洋大海里四处乱撞。但显然,主题在引导了观众的同时,也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要说主题最直接的价值和意义,我想它更接近于LOGO或者广告语,就像小勾勾和“Just do it”之于耐克。这一点上,香港设计师陈幼坚的参展作品非常点题,他用肯德基大叔的人头拼成了麦当劳的“M”,用耐克的小勾勾拼出阿迪达斯的三片树叶,底下还写上“Just do it”……这些以强调个性的品牌宣传策略以及广告语,在对调之后也没有什么不适,这也算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

          商业的竞争如此,艺术展览的竞争也是如此。

          作品——一架子

          今年的参展作品之多,多到美术馆里都放不下,人民公园,中信泰富,都放了作品,满满当当一大架子艺术。和任何一个大展一样,参展的作品良莠不齐。因为无论有多少时间筛选艺术家,讨论作品方案,布展准备,到最后的结果永远都是来不及。所以,观众总能从展厅看到些许仓促而就的迹象。

          针对于具体作品而言,最抢眼球的可能要数几米和奈良美智,属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再就是马修巴尼的电影,估计他老婆比约克比他有名多了。

          上海艺术家邱黯雄的作品《新山海经》是根据古籍《山海经》的语法,重新绘制了一些当代事物,取一个看起来很古代的名字,并加上文字说明。比如“亢普四兽”,其实就是“computer”,四兽分别是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四兽共生,形影不离,其尾相交。今举世皆饲之以为用,倚之而不能须臾离也。”

          邱黯雄在双年展上展出的是依此创作动画片《新山海经》,用他发明的那些动物一起罗织了一个关于9-11、中东、城市建设、自然环境等一系列的内容的故事。这件作品得到广泛好评,他的展厅里始终人满为患,可见普通观众也很喜欢,算是作到了雅俗共赏。

          中国台湾艺术家涂维政的作品《卜湳文明》制造了一种虚构记忆。他的工作看来更像一个考古学家,他宣称在台南新发现了一个古文明遗址“卜湳文明”,并四处展示他的考古成果,包括壁画、画像石、石碑、石刻等不同古文明形制的实物,还有挖掘考古遗址现场照片等等。所有一切看起来都与一场真正的考古挖掘别无二致,但不同的是,呈现在展厅里的一切都是涂维政一手编造的,当然也并不存在一个“卜湳文明”。

          看展要趁早,这是看大展的一点小经验。这种大展虽然展期长达两月,但要想认真看作品,最好是在开幕后一两周内赶紧去。因为缺乏维护,被损坏的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互动性的作品,因为观众参与的多,受损的机率就高。荷兰艺术家马聂科斯·尼杰斯的作品是一个多媒体互动装置,普通观众可以到跑步机上跑,根据跑的速度不同,眼前的投影就会展现出各种不同场景。这个作品在开幕后没几天就在门口挂一块牌子宣布“关闭”。至于关闭的原因,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有的说是作品坏了,又有人说是因为有人从跑步机上掉下来了,危险。

          还有放在美术馆门口的《光雨》,是美国艺术家保罗·迪马里尼斯的作品。观众拿着艺术家提供的雨伞站在专门的水流下面,当雨伞位置移动时,水滴落在伞上就会发出音乐声音。这些雨伞在开幕当天意外降临的雨中意外地发挥了其本来挡雨功能。开幕后没几天,这些雨伞就一把也不剩,不知是被收起来,还是被人偷了,只剩下一个装置在滴水。又过了几天,那个装置连水也不滴了,就剩一个架子,让来往的观众莫名其妙。

          展品维护也实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永远也解决不了。在那些需要维护的作品边安排一个工作人员,维持秩序,说起来实在很简单。当然,如果做不到也能理解,因为没有钱。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47(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