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

        赵力: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艺术收藏与投资版图

        分享到:
        2010-07-02 15:32:02

           2008-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剧烈变动,究其原因既有众所周知的外部影响,也有艺术市场的自身因素。正是在这些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不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变,同时也让人们对于其未来前景充满着疑问与困惑。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艺术市场格局


            根据以往的经验,区域性的艺术品市场总是要比交易中心市场的行情变化在时间上要“后置”一些,然而这次的情况则大大不同于以前。2009年上半年的俄罗斯艺术品市场中,富豪们由于资产严重缩水而减少了对艺术品的资金投入,这给这个区域的艺术品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波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对印度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其中个人资产前40位的印度富豪平均缩水率达到了60%,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2009印度经济增长率4.5%的预期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该地区的艺术品市场,另据英国Art Tactic上半年的分析报告,自2008年10月以来印度艺术品市场的信心指数下降了63%,“有1/3的受访者认为印度现代艺术的市场行情将会在两年以内出现反弹,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印度当代艺术的市场需求则需要3-10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日韩两国的艺术品市场,由于两国具有的外向型经济特性,因此在2008年以来受到了更大的外部冲击,韩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从2007年的4000亿韩元降至2008年的3000亿韩元,而日本由于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惨痛经历,2000年以来日本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目前的景融危机下日本艺术品市场的重新振兴仍是“漫漫长路”;此前被一致看好的中东艺术品市场也在2009年难逃大势而归于平淡,2009年3月21日迪拜当代艺术博览会不仅规模萎缩到61家画廊,而且交易令人失望,而3月18日举办的苏富比多哈拍卖会同样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夜场拍卖的成交率仅为55%,成交金额跌至450万美元。



            二、历史的参照


            在西方艺术品市场中,交易的艺术品品类有着明确的界分,但是这个界分随着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出艺术品市场自身的演变。譬如在20世纪初西方艺术品的交易类型主要分为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和印象派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又分为老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印象派艺术、现代艺术、战后艺术,至20世纪90年代后又分为老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印象派、现代艺术、战后艺术、当代艺术等,由此可见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品市场向新艺术的拓展变得越来越迅速,而市场对新艺术拓展的深层动机就是“发现价值洼地”,尤其在老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印象派甚至是现代艺术、战后艺术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而“价值洼地”悉数殆尽之后,当代艺术无疑成为了市场聚焦的可能目标。至20世纪的1990年全球收藏家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家比例已经上升到56%,之后随着西方艺术品市场针对当代艺术的迅猛转向,当代艺术这一收藏家最先发现的“价值洼地”也随即被公之于众。


            根据对美国《艺术新闻》历年全球收藏家榜单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同职业背景的收藏家针对当代艺术收藏的认知度变化:1、1990年,制造业背景的收藏家中收藏当代艺术的占同行业收藏家的比例为41.67%、基础资源与能源行业的占比40%、金融投资行业的占比53.33%、房地产行业的占比56.76%;如果再细分的话,1990年在投资行业的收藏家中收藏当代艺术的占比为61.54%、奢侈品行业的同期数据为60%,而北美洲基础资料和能源行业中的占比情况为30%。2、2008年,全球收藏家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家比例再次跃升到了77%,其中制造业背景的收藏家中收藏当代艺术的占同行业收藏家的比例为78.57%、基础资源与能源行业的占比72.73%、金融投资行业的占比69.23%、房地产行业的占比85.71%;而投资行业的占比为63.64%、奢侈品行业的占比为50%、美洲基础资料和能源行业的占比为63.64%。通过1990年与2008年的数据比对,20世纪90年代针对当代艺术这一“价值洼地”,在大行业的背景中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而金融投资业中的投资行业对于“价值洼地”的职业嗅觉,和商品行业中的奢侈品行业对于前卫、时髦的当代艺术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更令它们成为了最初的“激进派”;而随着当代艺术“价值洼地”的不断公开化,房地产业在这个潮流中继续领先,而制造业、基础资源与能源业在潮流中急起直追,尤其以收藏行为相对“保守”的北美洲基础材料和能源行业为例,则是从1990年的占比30%跃升为63.64%。


            三、新兴市场并不成熟


           正如金融危机爆发伊始的情形,人们一方面对危机的危害程度心存侥幸,一方面也希冀新兴市场能够成为所谓的“救世军”。的确,2006年以来新兴市场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中东地区为代表的市场新势力不仅迅速超越了传统西方国家,尤其对全球艺术市场产生了格局性的影响。既然来自新兴市场的力量推动了整体市场的昔日景气,那么这股力量会成为当下市场的“救世军”吗?事实并非如此,在金融环境不断恶化的整体背景下,新兴市场同样受到重创;而从“金砖四国”2008年全年股市跌幅超过40%甚至70%而言,不仅大大高于美国2008标准普尔的39.35%跌幅,也高于英、法、德三大股市的40%跌幅,其受损严重可见一斑。而在资产价格下降、现金短缺、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之下,进入2009年新兴市场对于纽约、伦敦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参与度呈现出了急剧下降。



            四、亚洲市场的行情与前景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亚洲地区跨国的市场整合也成为了抵御危机的当下策略。在艺术拍卖方面,2009年2月份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与日本亲和拍卖公司宣布全面合作;在艺术博览会方面,2009年3月份的东京也举办了首届日韩艺术博览会;而更早的案例则是2008年12月日、韩、印尼和中国台湾地区的4家代表性的拍卖公司,在中国澳门联合举办“亚洲拍卖周”,推出了一系列的拍卖活动,整合各自的市场资源而互补共赢,而2009年5月“亚洲拍卖周”更移师香港,开始与佳士得、苏富比同台共舞,展现了亚洲自我整合的趋势。


            然而即便如此,亚洲艺术市场的整合尚停留在资源互换和局部交流的层面,并没有深化而出现有效的体制性变革,因此要实现亚洲艺术市场一体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金融危机面前亚洲各国的艺术市场已经形成更多的共识:①亚洲的艺术市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规模依然偏低。2008年只占到了全球的10%左右的份额,其市场地位仍处于从属的现实位置,无法真正抗衡以西方为主导的市场,无法在危机面前独善其身,更遑论在危机中成为所谓的“救世军”。②亚洲各国的艺术市场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艺术市场发育较早但市场容量明显偏小、艺术资源相对单一匮乏;中国、印度、中东地区幅员广阔,艺术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但艺术市场发育较晚,市场结构与渠道尚不成熟;而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等,本国购买力明显不足,艺术市场仍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③亚洲艺术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亚洲艺术在价格方面仍有很大的竞争力,亚洲艺术的市场现状是质量高而价格低;一方面亚洲有着雄厚的艺术家资源,根据2007年ARTPRICE网站的统计,全球艺术家的总数为1200万人,60%的艺术家生活在亚洲,因此亚洲不仅有着庞大的艺术资源,而且还有着大量未被发现甚至有可能被埋没的艺术价值。而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进步、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市场动力的核心,除了脚踏实地地专注自身发展之外,如何形成亚洲艺术市场的“合力”无疑也将成为目前亟待探讨的核心话题。


            的确,亚洲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彼此间的“互视与沟通”才刚刚开始,然而金融危机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助推力,在“谋求亚洲的价值共识”的前提下,亚洲艺术市场的新转折已见端倪。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51(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