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

        养壶流派初探 作者:杨世明

        分享到:
        2010-07-21 15:42:39

          有意思,没意思;喜欢,不喜欢;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

          艺术,是人的作品;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也许正因为这普通、这直白的“兴趣、爱好”的动素,产生了艺术上的不同风格、流派。作为生活艺术化的一枝奇葩——茶人的“泡茶养壶”技艺,会不会也因为人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2010年1月24日,徐州收藏家协会紫砂专委会举办首届“养壶品赏赛”的实践,给我们提出这一问题。这次“养壶品赏赛”用的壶是徐州紫砂专委会成立时,由紫缘轩赠送的纪念壶,2009年12月16日发放,2010年1月24日比赛。壶为同一位艺人制,用同一种砂料,养壶的时间也同样的长,且参赛的十位茶人都是品茶、养壶经验丰富的高手。只是他们过去没有机会过招,今天才得以第一次把养壶作品“面对面”,一竟高低。

          高手过招,稍有差异,高低自见。

          对比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八大山人的精谨简净与黄宾虹的繁复活变,李苦禅的随意自然与潘天寿的匠心经营,傅抱石的迅捷挥洒与李可染的缓慢沉稳,齐白石的稚拙浑朴与王雪涛的明媚清丽,这诸多异曲同工的强烈对比,可以让我们探寻其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大说小,其理相通。

          现在,我以“两把参赛壶”说事,来对养壶不同方法作点对比研究。这两把壶都是用“内养法”养壶的。它们之间的最为明显的差异在于对“晾干的壶”,有搽拭与不搽拭之别。A壶泡茶的时间似比B壶还多、还长,但壶得到的仅是泡茶时“干净湿毛巾”的摩挲;壶晾干时,茶人不用“干毛巾摩挲”。而B壶则在比赛的前几天,茶人耐心地时常地用“干毛巾摩挲”其“晾干的壶”;摩挲一阵子的壶,再用以泡茶;待壶洗净晾干,再搽拭、摩挲----其结果是A壶得“黯然之光”,B壶则“锃亮鉴人”。大赛揭晓,A壶没有得奖,B壶获了奖。

          养壶有茶人的情感,也有养壶的技艺。两种不同的“光感”,来自养壶人对不同“光感”的认知、追求。前者,喜欢在慢悠悠的时光中,去寻觅自然的神韵,追求“黯然之光”、“亚光”的气韵。这自然来得慢。后者则喜欢以机械抛光的速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直追“锃亮鉴人”的阳光气度。历史上宜兴出口泰国的紫砂壶,就有“抛光”得通体“锃亮鉴人”的佳品。这应是“干抛”的极致。两相比较,“晾干抛光”的光泽来得亮,来得快。

          为了高速度增加壶的光泽,人们还摸索不少办法,如用细腻的砂纸打磨壶面,如把壶放到茶水中反复蒸煮,如把清洗过的壶置于暖气片上,夜放晨取,用柔软的毛巾搽拭、摩挲一番,然后再以壶泡茶,来个“干透湿透”;湿透的壶,洗净后再放到暖气片上烘干;为快速“干透湿透”,还有用电吹风、微波炉------

          今天“内养法”产生的两种光泽何为高?

          紫砂史上第一位谈到泡茶养壶“光感”的是明代的周高起。他说了两种光泽,一是“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一是“入手可鉴”。涤是洗涤,拭是搽拭。是干搽,还是湿搽,周高起文中没有说。后人在研究中发现“黯然之光”,是不可能“入手可鉴”的,从而认为周高起说的“入手可鉴”是不准确的,也由此排斥“干抛”法的养壶。于是,谈养壶的书籍,往往只说“黯然之光”之语,不提“入手可鉴”。

          我以为“养壶的内养法”是否可列为两种流派、风格。其共同的长处是壶品洁净漂亮,温润可人,且更有利于泡出原汁原味的茶汤。其不同之处在于,A壶为“湿搽法”,其特色为“亚光”、“黯然”之气韵。B壶为“干抛法”,其特点为见光快,光泽亮,有“锃亮鉴人”之光感。玩玉的有“盘玉”之技,借到养壶上可称谓“盘壶”,“湿搽法”可称“湿盘法”,“干抛法”可称“干盘法”。“内养”如此,外养也如此。

          常言说,以今可以知古。今天玩壶、养壶的,有用“湿盘”的,“湿盘”壶的 “亚光”,确实难以“入手可鉴”,但用“干盘”的壶,却可以“入手可鉴”、“ 锃亮鉴人”。究其原因,我以为湿盘的壶,是壶表面仍基本处于原生态“不规则的砂粒,随意星罗棋布”,其光为“漫反射光”,而干抛光则把砂粒的“点”磨成了“微小的面”,无数的小面则构成了镜面效应和“镜面的反射光”。由此可想,喜爱把玩紫砂壶的明代茶人,有用“湿盘”法的,也有玩“干盘”的;有注重淋茶而不喜搽拭的“污衣派”,也有喜欢湿盘、干盘的净衣帮。人,不同的兴趣、爱好,探索不同的养壶法,产生不同的风格,可以形成不同的流派,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爱好面前无争议。两种风格谁为上?爱者为上,竟比风流。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杨世明于《知陶居》

          附记: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谈养壶

          明代周高起(约在1644年)写作《阳羡茗壶系》。在书中,他说:“壶入用久,滌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斑斓,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每见好事家,藏列颇多名制,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否耶!以注真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安置烟瘴地面矣,岂不舛哉。”(见《紫砂壶全书》335页)

          周高起的话,用今天的话可以试作解释:

          紫砂茶壶使用久了,注意用后洗涤,保持洁净,并能经常搽拭摩挲,随着时日的增加,壶体自然会产生“亚光”之韵的光泽。手伸过去,可映出隐约的影像。这实为书房里的雅玩供赏。如果壶身上满是茶叶的渣滓和汗手的油腻,斑纹灿烂,油光烁烁,这就叫做“和尚光”,那是最为下贱的品相。往往看见附庸风雅之流,收藏丰富,陈列很多名家之作,却深深地珍惜那些茶垢和污秽,有时虽舒袖摩挲,然也小心谨慎,唯恐搽拭去了那茶垢、手汗、油腻,并且还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那可爱的旧色啊!”他哪里知道,就是绝代佳人西施,若是脏兮兮的,污垢满面,恐怕作下人也不够格了。穿着“和尚服”的紫砂茶壶,来冲泡一壶好茶,就像姑射山的神人,置身于乌烟瘴气的地方了,岂不是唐突仙长!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5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