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

        养壶审美溯源 作者:杨世明

        分享到:
        2010-07-21 15:43:41

          小序:徐州收藏家协会紫砂专委会的“赏壶。斗壶赛”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我又策划了“养壶”赛。这次养壶赛以紫砂专委会成立纪念壶为养壶比赛内容。壶,为同一人做,同一日发,同一日比赛,可以容易看出养壶水平的高低。
          看到踊跃报名参赛的会员,我突然想到要写一篇“养壶审美溯源”,与养壶的实践,作点同步的理性探索。
          茶人、玩壶人,把养壶作为“日修课”,把欣赏自己精心养护出的紫砂壶肌理之美,视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情感凝聚、审美理想的实现,从而更是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千玩不烦。
          何以如此?
          养壶的审美观源远流长。
          从玉的山料水坑说起
          紫砂壶,养与不养、会养与不会养,其差异在哪里?
          和田玉,有山料,也有水坑,自然是水坑的好。那水坑的玉是山上的玉石料崩裂滚进溪里河中,历经数不清岁月流水的亲润,才有那“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韵。说起山料、水坑玉的价值,人们自然喜爱水坑玉材。
          天下事无独有偶。闻名于世的寿山石,也有山上石材和水中田黄的区分。这田黄就同玉一样,是山上的寿山石裂崩到水田中,在流水的爱抚下,得大地的养育,水的滋润,才有了山料无以相比的审美价值。
          紫砂壶,也是如此。养壶可分为水养与茶养,俗话说有穷养与富养之说。茶养,其养壶效果,可以说爱壶人皆知。其实,好的紫砂泥,不用茶来养,就是不用养,或者用清水养,随着岁月,它的的肌理也会慢慢露出那天赋的灵光宝相。宜兴“义丰壶庄”所藏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紫砂一厂”的产品,经近二十年的储存,其品不养而润。可见,紫砂壶不养、用水养,只是不如茶养的更快更美罢了。
          从和田玉到寿山石,我们可知有紫玉金砂之誉的紫砂壶,养与不养、会养与不会养天差地别的源和流。源在天赋砂质,流在茶水滋润,贵在岁月风华。
          中国人何以爱玉、玩壶?
          先让我们看一位有世界声誉“诗哲”的发现吧。
          泰戈尔发现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有世界“诗哲”的美誉。
          泰戈尔曾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着深刻的观察,并作过精彩的评说。在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小册子里,泰戈尔写到:“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经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
          宗白华的研究和阐释
          宗白华,中国著名的美学大师、哲学家、诗人。宗白华在研究泰戈尔的这个发现时认为他的发现说了两个基本点,一是说“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府察探求宇宙的秘密。希腊及西洋近代的哲人倾向于用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化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的规律,一方面满足人们认知外界的需要,一方面引导西方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沿着这样的思路西方人获得了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走了另一条路,以“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息的节奏,也即是泰戈尔所说的“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说: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夫子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不言,地不语,但四时的运行,万物的生长,给我们展示着抒说着宇宙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都在有节奏且和谐地流动着、生长着、前行着。我们的先贤不仅“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而且把从天地间获得的至宝,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使中国人的生活表现于礼与乐里,创造了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这一点是许多人都观察到和津津乐道的。
          宗白华先生还从艺术史的角度发现,我们的先哲还把这旋律、这秘密装饰到我们生活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闪现着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他所创造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
          他认为泰戈尔正是从生活的细节中看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把日用器皿的玉器,作为中国人政治上、社会上以及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铜器时代,我们又把日用的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等,化成为天地境界的象征。后来,我们创造了瓷器,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玉的美。中国人对生活中最普通最现实的日用器皿,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他们不仅仅是人们使用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话,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
          宗白华大师还放眼更广阔的空间指出:“能有大量的价廉的生产,使一般人都能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趣味高超、形制优美的物质环境,这才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尺度。”这正是中国的青铜器、玉器、瓷器等饮誉地球村之渊源。
          源远流长的审美理想
          在探讨中国的美学思想时,人们往往是从绘画,从书法,从诗词,去取材,去概括。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却力主说:“我们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说了两点。一、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工艺品时,不单表现了高度技巧,而且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表现了工匠自己的美学思想,正像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二、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在表面上多么的虚幻,如庄子,但严格讲都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对当时的工艺品、美术品的批评。宗白华概括说:“实践先于理论,工匠艺术家更是走在哲学家的前面”。

          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的美学家总结出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始终的两种美感,两种美的理想,都起源于古老的工艺品:陶、彩陶、青铜器等等。这美,一种是华丽繁富的美,一种是平淡素净的美,尤其是魏晋六朝之后,中国人更崇尚自然、朴素、平淡之美。这就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认为“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刘熙载《艺概》中说:“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写文,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如长江之水出三峡而入江汉。

          简述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我们不是可以更清楚认识五百年的紫砂发展的美学内因吗?紫砂陶艺是古老的彩陶一脉相承的美术工艺品,而且是更具千古积淀、更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有过宫廷用品的辉煌,也有过“本色”的异彩。今天,人们似乎更爱“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的紫泥之作。

          养壶,正是玩壶人追求紫砂泥自身肌理的美。它是玉的审美观的延伸、再现、生发,是中国人“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的美学思想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观念的具化,是中华民族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趣味高超、形制优美的物质环境,所表现的一个文化水平的尺度。

          诗哲泰戈尔赞誉其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养壶审美溯源的话题,似不曾见到专论。今试一说,敬请指正。



          2009年 12月31日 杨世明于《知陶居》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61(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