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

        民国时称紫砂人为“陶器作家”——兼说紫砂界“新闻人物”唐凤芝 作者:杨世明

        分享到:
        2010-07-21 15:46:55

          在研究民国紫砂史时,我无意从网上看到当时的新闻界称紫砂艺人为“陶器作家”。
          那是“民国35年2月13日”的宜兴地方报《品报》上的一篇报道。
          报道的题为:“上岸陶器作家唐凤芝,发表复兴蜀山陶业意见” 。报道还以提要的方式,把唐凤芝的意见予以披露:劳资双方团结精神、一心一德研究技术;对外陈列精良出品,籍供中外人士展览。
          报道以记者见闻的形式发表,新闻一开头说:“记者某某又遇第八区上岸陶器作家唐凤芝,邀往友家,作一席谈”。由此报道可知其一,从报社编辑作题到记者作文,对宜兴的紫砂艺人皆称为“陶器作家”,如同称写作的文人称为“作家”相同。以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报社对于新闻稿中的职务、职称、称呼都是很慎重的。因此可见,民国时宜兴新闻界对紫砂艺人“陶器作家”的称谓,不是随意的,而是尊重之意,当然也是对“陶器作家唐凤芝”的尊重。
          唐凤芝是当时宜兴陶瓷界的活跃人士,这是从报道可知的第二点。唐凤芝(1900-1975)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紫砂人。他的紫砂壶为报界称为“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名震中外,视若珍宝”。这篇报道的开头说:“记者某某又遇第八区上岸陶器作家唐凤芝”,一个“又”字,说明唐凤芝是新闻界经常采访的紫砂界“公众人物、新闻人物”。据唐家后人查找《品报》,当时记者曾有三次对唐凤芝作专访。从报道的内容来看,唐凤芝对紫砂界的情况了解得很深入,对陶瓷业存在的问题很有研究,对陶业如何发展也很有见地。
          民国35年3月是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人们沉浸在复兴的期望中,紫砂人也是这样。唐凤芝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向记者畅谈了对紫砂业的展望。他说:“吾乃工人,不学无术,第以生活关系,力求一技之长,愿为社会生产之一,并事贡献陶业心得。”接着,唐凤芝分析了“陶业失败”的远因、近因即历史的、社会的、业界的诸方面因素,并呼吁:“兹建设时期,首重企业发展----吾宜企业大者,理应迎头赶上。凤芝人微言轻,冒昧贡献,惟希蜀山紫砂劳资双方,即日精神团结,对内组织社团,一心一德研究技术,遇有心得,公诸同众;见出品欠佳者,设法为之改进,务使出品艺术化,工作团结化。”
          唐凤芝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借新闻的力量,向政府建言:“并恳政府赐与奖励以及督促,方得恢复原有地位。争取对外贸易,驰誉欧美两洲,对外设立出品处所,籍中外人士展览,并具出品说明册籍,以资扩大宣传”(由于报纸陈旧,个别字可能不准确,但意思不错)。其中“对外设立出品处所”,可能是指建设“陈列馆、博物馆”之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唐凤芝的建议,有宏观的长远的设想,也有微观的具体的策划,还有对政府政策性的建言,诚为难能可贵。
          以今可以观古。今天的紫砂界关心自己事业的人多,关心宜兴紫砂发展大计的人少,就是名家大家之中能有几人?毛泽东曾说过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是两头小、中间大。由此观,唐凤芝在民国时,属于关心自己、也关心紫砂行业前行的“两头小”中的一位“陶器作家、大家”。
          民国宜兴“品报”传递紫砂艺人称为“陶器作家”的历史信息,堪为“历史新闻”;紫砂界新闻人物唐凤芝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建设时期的冒昧贡献”,则是一件珍贵的史料。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杨世明于《知陶居》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3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