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

        清代江浙文人藏家与紫砂 作者:宗伟方

        分享到:
        2010-07-29 11:00:45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浙江海宁人,诸生。明清著名藏书家。家有拜经楼,据《海昌备志》记载:吴骞“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夕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吴骞《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则自述藏书曰:“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吴氏拜经楼大约毁於太平天国之时,道光二十五年(1845),拜经楼已是“遗书尘封,问奇无目”了。
            吴骞一生没有显赫的功名,学历仅“明经”而已,但学问颇有些名气。陈■序吴骞《愚谷文存》时说:“吴槎客先生品甚高、谊甚古,而学甚富,著作等身,故不屑为流俗这文,夙共当世贤大夫相往还,与之上下议论”。晚年益深造自得,远近学者宗之。吴骞曾撰有《拜经楼书目》二卷和《兔床山人藏书目录》一卷。
            吴骞曾受阳羡桃溪(今宜兴张渚)名士陈经之助,在乾隆嘉庆年间长期寓居墨阳楼,其著作大部分在此完成。其中有不少记述宜兴风土人情的文章,《阳羡名陶录》则是一部紫砂文化方面的专著,至今仍是研究明清紫砂的必备典籍。另外,他还著有《桃溪客语》、《阳羡名陶续录》等著作,为我们研究紫砂提供了大量线索和素材。
            在其《自序》中,道出了他写作目的或者说动因:“虑岁月滋久并作者姓氏且弗章,拟缀辑所闻,以传好事。”今天看来,此言弗虚。同时,吴骞也诚实地告诉我们,他的书原来是以周高起的书为蓝本的。“暨阳周伯高氏尝著茗壶系,述之闲多漏略,兹复稍加增润,理为再会一卷,曰《阳羡名陶录》。”书中“增润”之处确实比较多,如写作体例已经更改、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分“原始”、“选材”、“本艺”、“家溯”几章节,与周系比,应该是分类上的一大进步,但具体内容并没多少变动。值得关注的是在“家溯”中,增加了徐令音、项不损[名真,■李(浙江嘉兴)人,襄毅公之裔也,以诸生贡入国子监]、沈子澈(崇祯朝人)、陈子畦(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隐)、徐次京、惠孟臣、葭轩、郑宁侯诸家,特别是对陈鸣远,评价非常到位,记录了当时社会对他的认同和肯定。吴骞说:“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镌庾子山诗,为曹谦让先生手书。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道出了陈的交往圈子和制壶水平的高超,我们现在人的认识也不过如此。
            第二部分是属于紫砂文化部分,分为“谈丛”、“文翰”,“文翰”又分“记”“铭”“赞”等,收录了许多名人对陶瓷和紫砂的记述、评价等,其中有大量的研究线索和精到认识,是今天我们了解紫砂文化发展的宝库。如果说《阳羡名陶录》是对周系的改编、增补的话,《阳羡名陶续录》则是全新的收集和汇编,其中有许多让人感到陌生的人和事,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考证,可以拓宽我们对清人紫砂收藏的认识,对研究宜兴紫砂在清代的传播和影响非常有意义。在吴骞的《桃溪客语》中,对宜兴紫砂也有较多的记录,并不系统,大部分已经收录在《阳羡名陶录》中,估计《桃溪客语》是吴在寓居宜兴时的见闻散记,而《阳羡名陶录》则是其回家后的专门之作。
          金武祥
            金武祥和周高起是同乡,都是江苏江阴人,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楹联家、文学家。和周高起一样,他也爱好宜兴紫砂壶和■片茶,秘著《陶庐杂忆》中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
            金武祥(1841-1925),原名金则仁,字■生,号粟香,别署水月主人。仕途并不算理想,屡应乡试不第,后来学他父亲,到江西会昌县衙作了知县的师爷。无可奈何之下,在光绪五年(1879年),他以“班捐”(捐官)出仕,取得了入仕资格,分发广东候补。光绪十六年(1890年)往广东赤溪直隶厅,署理厅政同知,这个赤溪,位于现在广东省台山市东南部,地属珠三角,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当时就是偏僻之所。
            金武祥从小潜心向学,少时诗名就传遍江南武进、江阴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横扫苏锡常,不得不远走他乡。同治元年(1862年)在江西与会昌知县的女儿结婚,婚后夫妻二人“以诗词鸣之黄馥”,共享闺中唱酬之乐,诗歌创作迈上了新的境界。后从岳丈宦海漂泊,终觉“寄迹依人”非志士所为,遂决意自食其力。此后才捐官进仕。
            金武祥工诗擅联,清末以擅写七绝而扬名诗坛。在任期间,先后纳资刊印了诗集《漓江游草》、《陶庐杂忆》、《陶庐杂忆续咏》、《陶庐杂忆补咏》、《陶庐后忆》、《陶庐五忆》、《陶庐六忆》、《陶庐七忆》各一卷,还主纂了《赤溪杂志》,后以“提倡文教”的风雅吏形象名扬晚清诗坛,受到儒林的广泛赞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因厌恶清廷腐朽,彻底告别晚清官场,以“出游、访友、课孙、著述、刻书”了却残生。1925年在江阴病逝,享年八十四岁。另外,他还著有《菜香之笔》、《姬山考》、《粟香随笔》(8卷)、《粟香二笔》(8卷)、《粟香三笔》(8卷)、《粟香四笔》(8卷)、《粟香五笔》(8卷)等。
            我所看到的是宜兴图书馆藏的《陶庐杂忆》,刊印于光绪丁亥年。书中对宜兴壶和宜兴茶都十分推崇。金武祥的七绝诗非常有名,其中就有一首咏宜兴壶和茶的诗。诗曰:
            朴雅时壶重紫砂,
            曼生后起亦名家,
            只愁煮出色香味,
            淡绝谁尝■片茶。
            他对这诗还作了详细的解释,说:“宜兴产茗壶,以时大彬时壶及龚春所制为最古,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论制壶有大家、名家之分,嘉道间,陈曼生出新意,令杨二泉所制者号曼生壶亦名于时,吾乡以宜兴磁壶及■片茶并称。■片亦产宜兴,两峰相阴介就夷旷者为■,陈定生《秋园杂佩》云:■片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有间静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淡者,道也,虽我邑士大夫家知此者可屈指焉!”从中看出,金武祥对陈曼生是非常赞赏的,或许是他们共同作过小官吏,有着内心的共鸣吧。书中还说:“阳羡茶珍为贡品,见于唐宋诗词者指不胜屈,至明代已稀,国朝自庚申乱后,佳种遂绝,可叹矣。”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确实给宜兴的茶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民初,金武祥能享八十四岁高寿,也应该算是爱茶人中的又一幸运儿了。
          张廷济
            张廷济(1768-1838),浙江嘉兴人。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原名汝林[亦作汝霖],字顺安,号叔未,一字说舟,又字竹田,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嘉庆初举人,嘉庆三年(1789)高中解元。
            张解元是清中期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自少师从海盐大儒吴懋政,学有根底,天生英才,工书善画、诗文并美。他的楷书多取法颜真卿、褚遂良,行书多取于米芾,篆隶皆上溯周秦汉魏,其中最具特色的应该是行书和隶书,冠绝当时。《清史稿·列传》中称“叔未书,法南宫,草隶独出冠时”,传世书迹颇富。
            史称其“屡踬礼闱,不售。遂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建清仪阁,古香溢翰墨间。鉴赏精审,每一器一碑入手,即能知其真伪,别其源流。所拓商周秦汉古彝鼎铭文千种”。说中解元后,他并没有去做官,而是结庐隐居,主要以收藏图书和金石自娱,由于家中收藏极丰富,所以他精于金石考据之学,所藏鼎彝、碑版及名家书画甚多。
            同时,张廷济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紫砂收藏大家,家中所藏名手制壶颇丰,由于广泛涉猎、日日揣摩,因而精于紫砂的鉴赏。他建有清仪阁,专门用来收藏他的各种“宝贝”,由于张的功底深厚,见识宏丰,所以一器一碑,入手便知真伪,一生著有《金石文字》、《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金石题识》、《清仪阁古印偶存》、《桂馨堂集》等。
            张廷济曾在嘉兴隐泉王家,也就是清初进士王幼扶先生家得时少山[时大彬]的一把方壶,本是幼扶先生旧物。张非常高兴,约他的好友和同道共同欣赏,大家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又都是文人墨客,留下许多题咏,汇集在一起,简直比现在开的什么“鉴定会”、“鉴赏会”要丰富得多。
            从吴骞的记载看,参观张廷济紫砂茶壶的相关人物有,张廷济的妹婿沈竹岑[名沈约,有诗才,博学鸿胪],张廷济兄的儿子又超[张上林,字又超,又字心石,一作号古村,好金石篆刻,喜吟咏,亦能书],到王安期家作客的王的表兄葛澄[王安期就是这把时大彬壶的旧主人,其表兄葛澄,字见鲁,本也行家,兄弟一起曾用此壶瀹茶,如今物是人非,葛也非常感叹,诗中有语云:宝朋聚散空多感,书卷飘零此重珍。王家本家富收藏,无奈世事变迁,物也随之飘零。]葛澄的朋友徐能飞[字渭杨,在其诗中有句云:“王蒙故物藤箧封,岁久竟归张长公。”说明王家不知何故,竟将如此宝物易了主人?],还有沈铭彝、徐陵[字雪卢,选孝廉]、周汝珍[字东江]、吴骞等等。
            张廷济幸得此壶,非常高兴,故率先赋诗四首,这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紫砂文化内容。
            一曰:
            添得萧齐一茗壶,少山佳制果精殊。
            从来器朴原团土,且喜形方未破觚。
            生面别开宜入画①,诗肠借润漫愁枯。
            金沙僧寂供春杳,此是荆南旧范模。
            ①张廷济说是兄子又超为这壶绘了图。此处可知,此壶乃方形,张将此与金沙僧、供春相比,足见其对时壶之喜爱。
            二曰:
            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②。
            云痕断处笔三折,雪点披来砂几星。
            便道千金输瓦注,从教七■补茶经。
            延陵着■霉君说,好寄邮筒问大宁③。
            ②张廷济解释说:周高起曰,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同时,我们知道此壶有二十字的铭文,是什么内容呢?在沈铭彝的酬诗中,吴骞注记时录下了此铭,即“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欧公诗也”二十字,实际是范仲俺句。
            ③此句张廷济解释说:海宁吴兔床[吴骞]著《阳羡名陶■》,海盐家文渔兄[张燕昌]撰《阳羡陶说》,二君皆博稽此壶,大宁堂疑必有考也。估计大宁堂也是一收藏茗壶之所。
            三曰:
            琅琊世族溯蝉联,老物传来二百年。
            过眼风灯增旧感④,知心胶漆话新缘⑤。
            未妨会饮过诗屋⑥,大好重携品隐泉⑦。
            闻说休文会有句,可能载笔赋新篇⑧。
            ④张说:“丁巳岁孟中观携是壶余斋,旬日未久,孟化去。”讲的是此壶张曾看过,不久“孟化”就过世了,说明“孟化”就是此壶原主,是王安期的前人。
            ⑤张注曰:“王心耕为予作缘,得此壶。”也就是说此壶是在王心耕的“中介”下,张才有幸而得。
            ⑥原注曰:“西邻葛见■开溪阳诗屋,藏有陈用卿壶。“张廷济的邻居葛见,收藏有陈用卿之壶。说明当时在嘉兴一带有收藏名家壶之风。
            ⑦隐泉在北市刘家浜,李元龙先生御旧居于此。
            ⑧说的是张廷济将壶仍暂留在王安期处,其妹婿沈竹岑为此专门写了赋。沈竹岑也本是收藏名家,诗词书画、收藏考据颇具才学,曾作《听松阁诗》、《沈竹岑笔记》、《云门书院随笔》、《云东遗史年谱》、《后汉书注又补》、《孟庐札记》、《沈竹岑日记》等,还有专门的名物考订汇辑《从朔编》。
            四曰:
            活火新泉逸兴赊,年年爱扪雨前茶。
            从钦法物斋三代⑨,便载都篮总一家⑩。
            竹里水清云起液,只园轩古雪飞花*。
            舆君到处堪煎啜,珍重寒窗伴岁华。
            ⑨张估谓:龚时瓦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无愧。子家藏三代彝鼎十数种,殿以此壶弥增古泽。
            ⑩张曰:吾弟季勤藏石林中人壶,兄子又超藏陈鹤峰壶。表明张家兄弟子侄都有收藏紫砂的嗜好,同时说明,时空距离不远的陈鸣远所制茶壶在当时也属非常名贵。
            *张的旧居东有太平禅院,旧时为沸雪轩。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42(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