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家网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

        宜兴紫砂历史上的同名(号)现象 作者:瞿华娣 周小东

        分享到:
        2010-07-29 11:09:58

          在数百年的紫砂历史长河中,陶都宜兴有无数的制壶艺人。其各个时期出现的名工、名人中,在制作技艺的创立与完善,原料材质的精炼与配置、造型外观的创新与改良、器表肌理的体现与装饰等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正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使得宜兴紫砂工艺有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些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中,我们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时期的艺人却有着相同的名(号)。
            一、“少山”名款
            “少山”本是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的字号,但传世大彬壶从未见“少山”名款。倒是从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出现不少“少山”刻款紫砂壶,特别是利用曼生壶、子冶壶等经典造型,在壶上镌刻诗文然后落上“少山”款识,成为制壶时尚。早先有杨彭年的一把柱础壶,壶身铭:“仙人之供 少山”;邵友兰秘制款钟式壶,壶身铭:“如玉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山氏刻”;道光年间邓奎款直筒壶,壶身铭:“江南第一春 少山”;清末民初万丰顺记钟式壶,壶身铭:“一勺八斗之子才 少山”。笔者亲眼见过三款这样的紫砂壶,如图。可见用“少山”铭刻的紫砂器,其时间跨度之长、传世作品之多,绝非一人所为。
            二、“友兰”名款
            1、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宜兴制壶高手,其传器底印“友兰茶具”四字。
            2、杨友兰,清乾隆年间制壶艺人,其传器多钤有“杨友兰制”篆书印。《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友兰,工制茗壶,创紫砂炉均釉装饰。”
            3、邵友兰,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壶高手。邵友兰曾为宫廷制作茗壶,也曾与邵二泉、陈曼生等合作,由友兰制壶、二泉、曼生铭刻。例如与曼生合作的串顶圆壶,器身铭:“圣人在上、甘泉呈祥,曼生”字句;还有一把与二泉合作的大圆壶,壶身铭:“丹井泉宜延年季谁其饮之勾漏仙,二泉氏品定”字句。邵友兰留传作品较多,底印有“阳羡邵友兰制”、“友兰秘制”以及“友兰真记”等款。
            三、“飞龙”名款
            1、徐飞龙,清康熙,雍正年间制壶好手。所制茗壶以方器多见,传器有泥绘八方软提梁壶,壶身四面分别用色泥绘出“梅、兰、竹、菊”,并配以文字“瘦岭春预报、皇室自幽香、松筠并岁寒、艳色秀重阳”。此壶制作考究、意境深远,为紫砂收藏家李长平先生藏品。
            2、飞龙,清末紫砂艺人,佚姓。南京博物院藏有飞龙款“汉方壶”一具,泥色红赭,■下钤“飞龙”篆文款,壶底为山水纹印。
            四、“南林”名款
            1、王南林,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壶名工。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王南林制并印有御制字样的紫砂器,民间也有传器,其中以彩釉紫砂罐为多。图五为缺盖紫砂大壶,底印“王南林制”。当代紫砂大收藏家沙志明先生著书写到:“王南林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高手,和杨友兰、邵玉亭等都承制过宫廷御器,特别擅长彩釉砂壶,这也是“康乾盛世”的一种表现。这一时期紫砂已不再以实用功能停留在人们中间,而是由民间的手工艺术堂而皇之地进入宫廷。这是我国特有的宜兴紫砂陶在艺术上争得了历史上灿烂光辉的一页。”沙先生讲得非常之好,沙老他不仅毕生收藏紫砂,而且研究紫砂、宣传紫砂,为弘扬宜兴紫砂作出较大贡献。
            2、南林,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紫砂提梁柱础壶,腹部署:“东溪渔隐刻于师竹斋”行书刻款,底印:“南林监制”篆书款。“东溪”一说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制壶好手,一说为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赵松亭。此“南林”不是前面讲到的王南林,其姓氏待考。
            五、“贞祥”名款
            1、葛贞祥,清乾隆、嘉庆年间紫砂艺人。制壶也擅作紫砂花盆。
            2、蒋贞祥,清末民初制壶名家。传器有红泥软提梁壶,平盖上有一小圆章,阳文“贞祥”二字。
            3、华贞祥,清末民初制壶艺人。传器有蟠螭壶,海棠红砂胎,壶盖塑一蟠螭居于顶端,流为独角怪兽,造型奇特。盖内有“贞祥”印章,底款为“南洋劝业会宜兴陶业出品”。
            六、“二泉”名款
            1、杨彭年,字二泉,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手。曾与陈鸿寿合作制作了大量新颖别致且具文人气息的紫砂茗壶,世称“曼生壶”。历史上杨彭年用“二泉”名款的传器不多见。
            2、邵二泉,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和铭刻高手。曾与吴月亭、邵景南、邵友兰以及陈曼生等合作,一般均由二泉镌刻。有楷书款,但以行书款为多。如由邵友兰所制“高蛋包壶”,壶身镌行书铭:“手托清泉当皓魄,半是卢仝半李白。二泉”。还有邵景南制“太极鼓壶”,壶身镌楷书铭:“雀舌未经三事雨,龙团先占一枝春。二泉”。历史上所见二泉刻款茗壶都较为精致。
            七、“莲生”名款
            1、史莲生,清末民初紫砂艺人。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折腰扁圆壶”一具,盖钤“莲生”篆书款。
            2、戴相明,号“莲生”,民国时期紫砂艺人。其父戴国宝为当年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创办人,陶刻名手,书法精妙。戴相明亦善书刻,在一些铁画轩产品上有他的刻款。
            八、“卷翁”名款
            1、汪裕泰,号卷翁,1930年在杭州西湖边开设茶叶行,兼营高档紫砂茗壶。曾经从宜兴聘请紫砂艺人到杭州,专为其制作产品。
            2、冯桂林,民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制壶大家。有人认为冯桂林别号“卷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冯当年被汪裕泰聘往杭州制壶,所制作品钤有“卷翁”印记。后来冯回到宜兴,受聘于吴德盛处,所制作品钤有“金鼎商标”印记。冯桂林一生勤于创新,留下不少传世之作。
            九、“冰心道人”名款
            1、程寿珍,号“冰心道人”,清末民初制壶高手,为制壶名工邵友廷养子。程寿珍是一位高产能手,又以掇球、仿鼓、汉扁三式出名。
            2、束金寿,号“冰心道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其弟束禄度兴办“立新陶器厂”,所见传器有“立新出品”刻款。用“粉浆”装饰,是束氏特色。
            十、“大生”名款
            范大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制壶大家,其祖孙三代艺人在紫砂器上同用一个“大生”印款,历时长久,传世作品较多,这在宜兴紫砂界实属奇观。
          宜兴紫砂历史上出现上述众多的同名(号)现象绝非偶然,我们分析有其深刻的历史情结。有如上面没有讲到的清末紫砂艺人蒋祥元,因一生崇拜紫砂艺术大家陈鸣远而取号为“铭远”,并将其作为壶上的印款。这充分代表了广大紫砂艺人的崇师之心、慕古之意,我们认为这种对前辈艺人的推崇和尊敬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兰盆历史初探
          □ 半残老人
            栽培花卉用的容器——盆,不论材质如何,统称花盆。尽管栽的是牡丹、菊花、杜鹃等等名花,其用的盆仍称花盆。唯有植兰花所用的盆称为“兰盆”,这可能与养兰蕙对盆有特殊要求有关,同时,历史上爱兰者以文人雅士居多,故称谓也雅。现将闲暇读书摘记及请教有关人士关于兰盆的一些问题罗列如下,以供对兰蕙盆栽用盆历史有兴趣者参考。
            一、兰花盆栽最早的形式是兰石盆景
            兰花历经野生——地栽(园地、庭院)——盆栽的漫长过程。而兰花盆栽最早的文字记载应是冯贽《记事殊》中所云:“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绮石是纹理、色彩等方面美丽的园林山石和供石,瓷斗是盂形瓷质盆。这是唐代出现的“兰石盆景”,故早期将兰花盆栽列入盆景之列,属于广义的植物盆景中的山草类盆景。随着盆景分类为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加之兰石组合的盆景少之又少,大宗兰花为盆栽,故今又不属盆景学范畴,为盆栽花卉的一大类。
            王维(701-761年)唐朝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亦精园林、盆景。曾重金购买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施展其爱好——园林、盆景。“兰石盆景”用的“黄瓷斗”产于何地,未知,但当时景德镇瓷业已相当发达。附(图1)唐 越窑青釉渣斗;(图2)宋、元 钧窑天蓝丁香紫渣斗花盆(张德生《中国陶瓷石盆》2007)。
            二、花盆、紫砂盆、专用兰盆最早史实。
            宜兴是紫砂花盆的产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该市博物馆藏一口径20厘米,高15厘米,底有小孔的圆形陶盆,系出土宜兴东山汉代文物,为我国现存最早古老的花盆(图3)。1971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两个绿釉花盆,一有弦纹,口径34厘米,高31厘米,底径20厘米,平沿直腹,底有小孔,另一无弦纹,这是唐代釉陶花盆实物(图4)(李树华《中国盆景文化史》2005)。宜兴紫砂器创始于宋代(960-1279年),大致分为壶罐两类,一般用于烹茶煮水。至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用宜兴砂土为胚,外施釉一次烧成的宜均釉,欧子明“欧窑”生产的有花盆类产品。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生产紫砂花盆并流行(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陶瓷工业志》1994)。紫砂花盆是仅次于紫砂壶的大宗产品,但较早的紫砂典籍中没有紫砂花盆记载。成书于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的《阳羡名陶录》也没有提及,其原因尚不可知。而关于盆景的史籍中却早有宜兴紫砂盆的记载。明,文震亨所著《长物志》第三卷〈盆玩〉中载曰:“盆以青绿古铜、白定、官哥等窑为第一,新制者五色内窑及供春粗料可用,余不入品”,文中的“供春粗料”即指宜兴紫砂盆,这可能是最早关于宜兴紫砂盆的记载。清初陈■子所著《花镜》〈种盆取景法〉载曰:“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等,择取十余株,细观其体态,参差高下,依山靠石而栽之。”文中“紫砂宜兴盆”即是“宜兴紫砂盆”。此后在一些艺兰专著多推荐宜兴紫砂盆植兰。紫砂花盆最早作为专用盆是明朝中后期至清中期之前的树木盆景用盆(多为长方形盆),被日本称为“古渡盆”。1990年出版的日本盆栽协同组合编《美术盆器名品大成(Ⅰ中国)》一书中多为此类用盆。专门设计定制的紫砂兰花盆,是在清朝中后期出现。清朝,苏州袁世俊,《兰言略述》对养兰用盆提出要求,并定制白泥白釉圆盆,大小一套三只,在摆兰展时陈设用盆(顾树■ 兰苑纪事1994),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定制专用兰盆的记述。
            三、养兰从普通花盆到专用兰盆的过渡。
            我国传统兰蕙主产区在江浙,因地域关系,江浙兰蕙多应用宜兴丁山产的釉陶盆、紫砂盆栽种。据《兰华谱》(小源荣次郎1939)日本兰展照片示栽兰花所用的盆为质地、式样各不相同的花盆,该书在《植兰兰盆选择》一节专门介绍养兰用的四十种(只)质地为瓷、釉陶、紫砂,形式各样的花盆照片。又据《兰花》(姚毓■ 诸友仁著 1956)专门介绍种兰花盆钵,质地有陶盆、釉盆、瓷盆、素瓦盆等,并介绍50个不同材质、式样种兰花的花盆照片。二书所列之盆均以紫砂盆为主。上述说明当时种养兰花是用随手可得的不同质地式样的花盆,并未刻意追求专用兰盆,所以无定式。随着各种养兰使用经验的积累和对紫砂花盆性能科学认识(紫砂花盆的吸水率为1.30-5.19%,通气率为3.35-12.07%,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以及对兰花生长习性深入了解,加之审美情趣、品位的升华,这样既考虑兰草生发繁衍的需要,也考虑盆栽整体美感的有“栽植兰花须配专用兰盆”的概念逐步形成,一些养兰大家自行设计定制紫砂专用兰盆,以求达到透气、沥水、散热的养兰要求和兰、盆、几架三位一体赏兰审美要求。这种专用兰盆在兰花养植、展示过程中,成为既是实用容器、载体,又与兰花叶态、兰株大小、花的色彩协调的艺术品。紫砂兰盆不仅是我国兰文化亦是紫砂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兰盆的出现对推动兰蕙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江浙地区兰花用盆历经陶盆、瓷盆→釉陶盆、瓦盆→紫砂盆阶段。目前养兰用盆较杂,各种质地、式样均有,但紫砂兰盆已成为主流,次为瓦盆,不过都是大路货。作为一种紫砂器,一般分为四档,分别为实用器(大路货,不入鉴赏行列)、工艺品(出于良工巧手,制作精良)、特艺品(名人作品,少)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之作)。紫砂兰盆应从普通实用为基础向有个人兰苑特色工艺品级或更高层次发展。
            四、历史上江苏艺兰家兰盆概况
            历史上江苏苏锡常地区艺兰家就有重视养兰用盆的传统。据《兰苑纪事》(顾树■著 1994)介绍一些江苏艺兰家在清朝、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专门设计定制兰盆的史料:沈渊如兰盆为乳黄白砂,一套大小三只,镬底形,如意脚,盆底孔较大。苏州姚姓(姚君玉、姚轩宇父子)定烧兰盆,盆底钤有“平江姚氏艺兰”一印,一套三只,白泥白釉,百余年物。常熟程建新定烧白泥白釉喇叭口盆,李君兰定烧白泥圆碳形盆,程元鼎宜兴定烧数百只喇叭形白泥高脚盆,周志强其前辈定烧白釉白泥高筒有脚兰盆,并有专营兰花盆的商店“高玉记碗店”,均为白泥制品,底有金钱样孔,另有小孔三个,底部钤有“高玉记”印。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沧浪亭公园兰室金于荣在宜兴定制三只一套白泥粗兰盆数百只。另据了解无锡园林管理处在五十年代定制仿沈渊如春兰蕙兰盆各一套三只,至今尚在使用。近年在无锡见到蒋东孚先生在民国时期定制的紫泥粉浆,高鼎足,底部阳刻楷书“孚”字圆形兰盆一套三只;宜兴顾桐■在民国时期定制紫泥粉浆圈足和鼎足及有腰线三种圆形兰盆,底部阴刻行书“果园”及篆书阳刻“浩记”章一枚。这些见证历史的兰盆,为一些热心于传统兰文化者所追求。
            五、沈渊如兰盆与杨细春。
            江南兰王沈渊如定制的兰盆,除了顾树■先生介绍的镬(锅)底形春兰盆外,还有圆筒形圈脚大底孔蕙兰盆,一套三只,底部同样钤“渊庐”、“丁亥”、“杨细春制”三枚印章。笔者曾在某古盆收藏馆见一高20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6.8厘米,钤有三枚印章大号沈氏蕙兰盆,该馆据此盆用泥料为段泥(团泥),宜兴丁山早已无此泥料,认为是浙江玉成窑产品,并认为杨细春是浙江的制陶人,为杨季初的弟弟,该盆照片等资料刊登于新近出版的《中国古盆鉴赏》(韦金笙著 2006)一书中,被列为清中期古盆。近期,就沈氏专用兰盆笔者感兴趣的问题,有幸在江苏金坛兰展时当面请教沈荫椿先生(美籍华人,江南兰王沈渊如之子,《兰花》、《微型盆栽艺术》二书作者),他神情凝重地作了回忆,认真回答笔者提出的问题。沈先生介绍,沈渊如春兰蕙兰盆均系沈渊如先生亲自设计绘图;在宜兴丁山为寻找适合泥料,多方选择,只有杨细春尚有最后一批段泥料(这种泥料在紫砂泥料中透水透气性更强些,更适合养植兰花),故向杨定制。先试烧一批样盆试用,其盆底仅钤有“杨细春制”章,或“丁亥”、“杨细春制”二枚印章。沈荫椿先生随父赶到宜兴丁山选泥料、定制、监制。杨细春当时50岁左右,不识字,小窑业主,一般陶工。沈渊如先生还设计一套白泥白釉兰盆,试样后未定制,而任杨细春为别人选制用。上述说明沈氏兰盆生产及泥料均产自宜兴丁山;盆上钤“丁亥”应为1947年,而非清中期的1887年,(沈渊如生1905年,卒1978年);杨细春非浙江窑工,也不是杨季初之弟(1947年杨细春50岁左右,而杨季初为清雍正乾隆,〈1723-1796〉时期人,两个时期相距甚远)。沈氏设计的春兰盆,底为锅底形、大底孔、高脚,实为养兰理想用盆,加之选用泥料上乘,远胜一般花盆养兰。其盆素面无饰,简朴无华,对兰花起到很好烘托陪衬作用,这也是独到之处。杨细春虽为一般陶工,但是制兰盆高手,其春兰盆底孔边簿近如蛋壳,盆体虽大但重量相对较轻,有“蛋壳盆”之称;蕙兰盆底孔径占盆底径的一半,这样大的底孔十分有利兰花生长的沥水透气要求。凡仿制者多差之甚远,除了泥料问题,工艺水准达不到则是重要原因。关于杨细春,国内有关宜兴紫砂艺人的资料均未提及,可能因系一般陶工,位轻人微,而未见经传。但在1989年日本盆栽协会编《盆栽大事典(普及版)》专门列项介绍杨细春为中国宜兴丁山镇窑工,擅长制釉陶类盆,制型规整壁薄,落款楷书“杨细春造”方印等内容,这是仅见关于杨细春的资料。这反映我国紫砂陶史研究之薄弱程度,实令国人汗颜。
            六、赏兰是养兰真谛,用盆要有文化内涵。
            用盆是养好花的一个基础环节,兰盆被称为兰花的“家”。从目前江浙养兰用盆以及兰展情况来看,对兰盆这个“小家”的建设兰界尚不够重视,注重的是经济效益,赚钱已成为不少养兰人的原动力,而真正以欣赏和陶冶情操以及保护种质资源为目的者少之又少。上规模的兰家无专门定制具有自己兰苑特色的兰盆这就成为必然,实为一憾事。养好兰,还要赏好兰,养兰的目的是为了欣赏,是为了美化和丰富我们的生活,这是养兰的真谛,恰恰这被人们忽视了。历史上江浙地区的兰人在艺兰生活中历来重视兰花的培植艺术使其成为兰蕙鉴赏中不可或缺一项内容。我们要向老一辈艺兰家学习,加强修炼,努力提高赏兰水平,重视兰、盆、几架三位一体为赏兰三要素的建设,借鉴盆景艺术家、书画家和紫砂工艺大师合作的经验,强化养兰人与紫砂艺人的合作,发展紫砂兰花盆艺,让更多有特色的紫砂兰盆,为丰富兰文化和提高养兰水平服务。也可生产一些适合展览、厅堂书房陈设兰花的紫砂兰花套盆。2005年,擅于盆景盆制作的江苏宜兴“中国紫砂盆艺文化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宝山工艺陶瓷厂有限公司)马金旺、周汝平、吉凤生盆艺大师制作仿沈渊如蕙兰盆(图5)、清宫廷花盆(上海申洪良藏紫泥小轮花黄泥绘、底有“内府”二字)(图6),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实为难得的艺术品,受到兰界的欢迎。总之,重视兰花用盆的设计,创自己兰苑用盆的特色,提高养兰用盆的文化内涵,加强兰花用盆历史的研究,这是目前兰界和紫砂业都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七、江苏部分兰家用盆

      • 热点新闻
      • 推荐名家
      • 展览活动
        •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9-2010Painterchina.ComALLrightsreserved
        • 联系方式:E-mail:70308989@qq.COMQQ:70308989公司电话:010-5653121713911531611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2372号
        Processed in 0.041(s)   6 queries